地区考研辅导班

2018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南京_天国_资政…(2018扬州大学分数线)

原标题:2018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8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肃奸,杀周锡能。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2.冯桂芬

冯桂芬(1809年-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中国江苏吴县木渎人,清朝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出生在极富贵的家庭,敏而好学,文名极盛。1840年,冯桂芬高中榜眼,入北京担任翰林院编修。1853年,太平天国于南京建都,他则被指派于南京附近的苏州,协助组织军队与太平军对抗。1860年,太平军攻下苏州,兵败的他前往上海,并继续参与李鸿章的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并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除了军事政治的事迹外,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的新思维,是为自强运动的拥护者。

3.自立军

清末维新派政治组织自立会领导的武装力量。1900年初,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自立会,后又联络长江流域各省会党和防军,组成“自立军”,共分7军。总机关设于汉口英租界,唐才常任诸军督办。定于8月9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欲推翻后党顽固派政权,拥护光绪帝当政。后因兵力不足而失败。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自立军总机关破获,唐才常等人被抓捕杀害,自立军瓦解。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采取责任内阁制,并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有国务员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宗教信仰等自由,但须受政府法律限制。该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从1901年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洋务运动

(一)历史背景。(1)19世纪60年代前后,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 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2)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逐渐产生了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官僚,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提出“自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的双重目的。

(二)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开始,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2)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外,其余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3)编练新式陆海军。成果有练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创办近代教育。洋务派一方面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在国内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在国外培养人才。

(三)影响。(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

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近代化。(3)洋务运动使中国的陆海军开始有新的近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初步奠定了近代国防的基础,收回了某些权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4)洋务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为以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做出铺垫。

2.评析你所熟悉的以为著名近代(1840-1919)历史人物或其事迹

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

李鸿章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以夷制夷,相信列强的调停,再加上妥协退让,换得他人的谅解,并希望能够通过国际法的约束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种 “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始终是在主权丧失、国力积弱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以夷制夷”这一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使用者自己必须拥有一定的实力,有较为强大的力量作为后盾。而晚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没有一定的实力作为前提保障,“以夷制夷”使得他们处处被动,外交控制在几个侵略者手中,成为列强分赃的牺牲品。

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瓜分利益问题上尽管存在着矛盾与差异,但是由于“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条款的存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往往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政府施压,攫取在华利益,妥协退让有可能争得暂时的喘息机会,其结果反而埋下更多的隐患。

同时,国际法的约束力量并不具备实际效果,它仍然是各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随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影响也会变化,而并非弱小国家的保护伞。依靠国际法来保障清政府的权利,限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与侵略,也是一种空想。

在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事件中最能够体现。沙俄根本没有真心与清政府结盟的诚意,反而是利用李鸿章的外交无知与昏庸卑鄙的修改密约条款,最终使其遭到黄遵宪“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的嘲笑。这一嘲笑是对李鸿章 “以夷制夷”政策最彻底的失望与最辛辣的讽刺。该政策完全成为了出卖国家利益的工具,一步一步把清政府拖向灭亡的深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间接影响到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理念。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当时国家腐败、资本主义各国争先恐后侵略中国,为夺取巨大利益而疯狂侵略的时候,李鸿章作为处在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代表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在各强国夹缝中求生存,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无奈。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1924年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10月,冯玉祥受到南方革命思想影响,由直奉作战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至此北京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是指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设立了以经营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3.《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占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常称为“八一宣言”。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倡议成立国防政府;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在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对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沈崇事件)

1946年因美兵强奸大学生沈崇引发的政治事件。12月24日,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在东单广场附近强奸女学生沈崇。新闻传开后引起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的愤怒和抗议游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1947年1月,国民政府不顾人民的抗议,将罪犯皮尔逊交给美国方面单独处理。8月,美国海军宣布,皮尔逊无罪释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沈崇事件造成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紧张。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1938年日本“近卫声明”的主要内容

近卫声明,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以近卫内阁的名义发表的关于侵华政策的三次声明。

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2.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淮海战役时,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所以刘邓在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评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

1.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与主要内容的扰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独立自主制定的,它经历了“反蒋杭日”、“逼蒋杭日”、“联蒋抗日”依次递进的三个形成阶段。然而,它的制定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反蒋抗日: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此时的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发动满洲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蒋介石为虎作伥,致使日寇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内外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从此,中国人民就把“反蒋”与“抗日”紧紧地联在一起,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3逼蒋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以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国民更加激愤,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倒共方针的威逼下,中共要实行“联蒋抗日”的策略路线,又是不现实的。于是,自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中共杭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逼蒋抗日”的阶段。

4.联蒋抗日:自中共“逼蒋杭日”原则、方针实施以来,蒋介石、国民党的对日立场和对共产党的态度,均出现了较大的可喜变化,这就为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其完备形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于是,1937年2月至7月,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进入了它的三个阶段,即以中共对国民党作适当让步以谋求合作为特征的“联蒋抗日”阶段,这是最符合当时的时代情形的选择。

2.国民党六大述评

蒋介石为了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对内必须强化法西斯统治。蒋介石在1946年3月就制订了一系列推翻政协决议的计划,其中就是召开伪国民大会和通过伪宪法,借以欺骗群众。按照政协决议,真正的国民大会,应当是在全国停止战争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民主联合政府召开。蒋介石既已发动全面内战,也就肆无忌惮地破坏这项决议。8月13日,蒋介石宣布11月12日单独召开国民大会。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张家口后,蒋介石被“胜利” 冲昏了头脑,当天便发出了召开国民大会的召集令。11月15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伪国民大会。即国民党六大。中国-党和一些民主党派都拒绝参加这次大会。参加代表除国民党外,只有两个极右的党:一个是汉奸汪精卫的食客曾琦的青年党,一个是玄学鬼张君劢的民社党。还有一小撮所谓的“社会贤达”。伪“国大” 通过了一个伪“宪法”。

在伪国大召开前夕,中国-党就严正声明,指出这是蒋介石内战阴谋的继续与扩大,是“非法的分裂的步骤”;并号召全国人民切记不要上当。11日,《解放日报》又指出:“蒋介石要用伪国民大会来通过一部所谓‘宪法’,把他的独裁‘合法化’,把他的内战‘合法化’,把他的卖国‘合法化’,总之是他要借此篡夺国家,并使他的篡夺得到所谓‘宪法’的根据。”

伪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是彻头彻尾的独裁的宪法。这个“宪法”,规定的是人民无权,政府有权;地方无权,中央有权;立法无权,行政有权。因此对这样的“宪法”,连国民党政学系的喉舌《大公报》也说是“集权力于一人,集思想于一个脑袋”。

伪国大召开以后,蒋介石认为自己的内战政策已经有了“合法”的根据;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他也更迷信于武力。1946年12月30日,蒋介石狂妄地叫嚣:“在今后一年内彻底消灭万恶之奸匪。”美帝国主义也于1947年1月29日宣布撤离其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退出“调处”。蒋介石也随即迫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代表团撤退。2月21日,首先迫使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叶剑英撤回延安。27日、28日,又分别迫使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代表董必武、吴玉章和工作人员于3月5 日前全部撤退。接着,蒋介石宣布:“以后如再发现中共党员,即作为匪徒间谍治罪。” 至此,美蒋玩弄的一套和平阴谋,也就彻底宣告破产了。

2018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肃奸,杀周锡能。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2.冯桂芬

冯桂芬(1809年-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中国江苏吴县木渎人,清朝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出生在极富贵的家庭,敏而好学,文名极盛。1840年,冯桂芬高中榜眼,入北京担任翰林院编修。1853年,太平天国于南京建都,他则被指派于南京附近的苏州,协助组织军队与太平军对抗。1860年,太平军攻下苏州,兵败的他前往上海,并继续参与李鸿章的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并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除了军事政治的事迹外,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的新思维,是为自强运动的拥护者。

3.自立军

清末维新派政治组织自立会领导的武装力量。1900年初,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自立会,后又联络长江流域各省会党和防军,组成“自立军”,共分7军。总机关设于汉口英租界,唐才常任诸军督办。定于8月9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欲推翻后党顽固派政权,拥护光绪帝当政。后因兵力不足而失败。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自立军总机关破获,唐才常等人被抓捕杀害,自立军瓦解。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采取责任内阁制,并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有国务员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宗教信仰等自由,但须受政府法律限制。该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洋务运动

(一)历史背景。(1)19世纪60年代前后,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 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2)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逐渐产生了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官僚,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提出“自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的双重目的。

(二)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开始,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2)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外,其余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3)编练新式陆海军。成果有练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创办近代教育。洋务派一方面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在国内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在国外培养人才。

(三)影响。(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

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近代化。(3)洋务运动使中国的陆海军开始有新的近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初步奠定了近代国防的基础,收回了某些权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4)洋务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为以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做出铺垫。

2.评析你所熟悉的以为著名近代(1840-1919)历史人物或其事迹

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

李鸿章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以夷制夷,相信列强的调停,再加上妥协退让,换得他人的谅解,并希望能够通过国际法的约束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种 “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始终是在主权丧失、国力积弱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以夷制夷”这一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使用者自己必须拥有一定的实力,有较为强大的力量作为后盾。而晚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没有一定的实力作为前提保障,“以夷制夷”使得他们处处被动,外交控制在几个侵略者手中,成为列强分赃的牺牲品。

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瓜分利益问题上尽管存在着矛盾与差异,但是由于“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条款的存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往往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政府施压,攫取在华利益,妥协退让有可能争得暂时的喘息机会,其结果反而埋下更多的隐患。

同时,国际法的约束力量并不具备实际效果,它仍然是各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随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影响也会变化,而并非弱小国家的保护伞。依靠国际法来保障清政府的权利,限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与侵略,也是一种空想。

在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事件中最能够体现。沙俄根本没有真心与清政府结盟的诚意,反而是利用李鸿章的外交无知与昏庸卑鄙的修改密约条款,最终使其遭到黄遵宪“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的嘲笑。这一嘲笑是对李鸿章 “以夷制夷”政策最彻底的失望与最辛辣的讽刺。该政策完全成为了出卖国家利益的工具,一步一步把清政府拖向灭亡的深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间接影响到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理念。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当时国家腐败、资本主义各国争先恐后侵略中国,为夺取巨大利益而疯狂侵略的时候,李鸿章作为处在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代表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在各强国夹缝中求生存,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无奈。

中国现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1924年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10月,冯玉祥受到南方革命思想影响,由直奉作战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至此北京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是指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设立了以经营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3.《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占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常称为“八一宣言”。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倡议成立国防政府;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在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对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沈崇事件)

1946年因美兵强奸大学生沈崇引发的政治事件。12月24日,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在东单广场附近强奸女学生沈崇。新闻传开后引起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的愤怒和抗议游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1947年1月,国民政府不顾人民的抗议,将罪犯皮尔逊交给美国方面单独处理。8月,美国海军宣布,皮尔逊无罪释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沈崇事件造成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紧张。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1938年日本“近卫声明”的主要内容

近卫声明,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以近卫内阁的名义发表的关于侵华政策的三次声明。

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2.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淮海战役时,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所以刘邓在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评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

1.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与主要内容的扰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独立自主制定的,它经历了“反蒋杭日”、“逼蒋杭日”、“联蒋抗日”依次递进的三个形成阶段。然而,它的制定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反蒋抗日: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此时的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发动满洲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蒋介石为虎作伥,致使日寇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内外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从此,中国人民就把“反蒋”与“抗日”紧紧地联在一起,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3逼蒋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以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国民更加激愤,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倒共方针的威逼下,中共要实行“联蒋抗日”的策略路线,又是不现实的。于是,自1936年9月至1937年2月,中共杭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逼蒋抗日”的阶段。

4.联蒋抗日:自中共“逼蒋杭日”原则、方针实施以来,蒋介石、国民党的对日立场和对共产党的态度,均出现了较大的可喜变化,这就为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其完备形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于是,1937年2月至7月,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进入了它的三个阶段,即以中共对国民党作适当让步以谋求合作为特征的“联蒋抗日”阶段,这是最符合当时的时代情形的选择。

2.国民党六大述评

蒋介石为了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对内必须强化法西斯统治。蒋介石在1946年3月就制订了一系列推翻政协决议的计划,其中就是召开伪国民大会和通过伪宪法,借以欺骗群众。按照政协决议,真正的国民大会,应当是在全国停止战争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民主联合政府召开。蒋介石既已发动全面内战,也就肆无忌惮地破坏这项决议。8月13日,蒋介石宣布11月12日单独召开国民大会。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张家口后,蒋介石被“胜利” 冲昏了头脑,当天便发出了召开国民大会的召集令。11月15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伪国民大会。即国民党六大。中国-党和一些民主党派都拒绝参加这次大会。参加代表除国民党外,只有两个极右的党:一个是汉奸汪精卫的食客曾琦的青年党,一个是玄学鬼张君劢的民社党。还有一小撮所谓的“社会贤达”。伪“国大” 通过了一个伪“宪法”。

在伪国大召开前夕,中国-党就严正声明,指出这是蒋介石内战阴谋的继续与扩大,是“非法的分裂的步骤”;并号召全国人民切记不要上当。11日,《解放日报》又指出:“蒋介石要用伪国民大会来通过一部所谓‘宪法’,把他的独裁‘合法化’,把他的内战‘合法化’,把他的卖国‘合法化’,总之是他要借此篡夺国家,并使他的篡夺得到所谓‘宪法’的根据。”

伪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是彻头彻尾的独裁的宪法。这个“宪法”,规定的是人民无权,政府有权;地方无权,中央有权;立法无权,行政有权。因此对这样的“宪法”,连国民党政学系的喉舌《大公报》也说是“集权力于一人,集思想于一个脑袋”。

伪国大召开以后,蒋介石认为自己的内战政策已经有了“合法”的根据;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他也更迷信于武力。1946年12月30日,蒋介石狂妄地叫嚣:“在今后一年内彻底消灭万恶之奸匪。”美帝国主义也于1947年1月29日宣布撤离其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退出“调处”。蒋介石也随即迫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代表团撤退。2月21日,首先迫使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叶剑英撤回延安。27日、28日,又分别迫使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代表董必武、吴玉章和工作人员于3月5 日前全部撤退。接着,蒋介石宣布:“以后如再发现中共党员,即作为匪徒间谍治罪。” 至此,美蒋玩弄的一套和平阴谋,也就彻底宣告破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