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

一个徐汇交大研究生的碎碎念(一)毕业学术型名牌大学_网易订阅

一转眼已经是三月了,天气逐渐暖和了起来,心里有块很感性的地方好像也在逐渐复苏。最近一直有被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感动到,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切入,把这些事情都记下来。刚好前两天再次被这学期有一门课的老师触动到,当时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句话便是,“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我在徐汇上学。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在外人眼里,它似乎永远是个高楼耸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脚步不歇的城市。确实,它的确是这样。但当你在这里待久了,吃完晚饭戴上耳机,去那些旧一点的弄堂走走,又总会在那些低低矮矮的平房里看到岁月的痕迹。
我喜欢喝奶茶,有时候会走一两公里去买一杯奶茶。沿着长长的淮海西路一直往前走,马路的右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马路的左边是上海市胸科医院。我总是能在路上看到手里拎着袋子,步履匆匆的人。路边有一些小店,店面很小,门也很低,门口堆着很多碗啊盆啊,价格也很低。还有鲜花店,也很小,但里面有康乃馨有玫瑰有玉兰有各种各样的花,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甚是艳丽和温馨。

摄于2023年3月15日傍晚5:30的淮海西路
那一刻我觉得,我好像在一条路上看到了真实的生活。甚至不需要跟任何人讲话,每个人都只是匆匆地擦肩而过,但我能感受到一些人的坚韧和一些人的乐观。
好多人都说,校园是很纯粹的。但其实,好多人的脸上

写满了野心。并不是说有野心是个坏事,只是野心太多了,无形中就增加了焦虑和“卷”的可能性,幸福感大大下降。
我曾经很“无聊”地构建了一个很“无聊”的模型:把班级里的同学会自动分成两派。一派是社交型的,每天穿梭于各种组织社团中,和学长学姐交流实习经验;一派是学术型的,沉迷于上课、看文献和写论文。
考虑社交型的同学进行社交的意愿强偏好于上课和做学术,而学术型的同学上课和做学术的意愿弱偏好于社交。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人,想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每个人每天可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显然,社交型的同学会牺牲绝大部分学习时间去社交,而学术型的同学对于时间的分配更为灵活,他们可以去社交,也可以去学习。
那么,绝大部分的同学在研究生阶段都不是为了好好读书,而是想要积攒经验和人脉。成绩只是一个毕业的门槛,而不取决于想学习多少知识。这个结论让我沮丧了很久,因为我会害怕如果花太多时间在课内的学习上,会不会边际收益很小,以后反而没有很好看的履历在找工作上和别人竞争。
这学期我们有一门课,老师是一个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年轻人”。他讲的那课很难,一时半会消化不了的那种,我们得花大力气看回放才能写得了作业。他上课很腼腆,就好像很怕我们跟不上他的思路,常常有种不敢往下讲,但又必须讲下去的感觉。我以为他会像很多的老师一样,就这样上完一学期的课,然后明年又把同样的知识讲给一波新的学生,如此往复。
但他周一时候给全班发了这么一封邮件 (因为课程是全英文的,所以我们的通知也是英文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感觉到班上有些同学可能被这门课的难度劝退了,但他希望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并且可以在课上与他保持互动。

依稀感觉,好像上了大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老师会管我们去不去上课了,一切全凭自觉。老师们也不在于学生多或是少,只要上完这节课,能听懂多少也全凭大家自觉。
所以当我收到这样一封邮件的时候,我好像真的又感受到,有这么一位老师在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是真的希望能让我们学懂一些知识,想和我们平等地有思想上的交流,甚至,想和我们做朋友。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读书读多了,想法就会变多,然后整个人就会变得不那么纯粹。但现在,这位博士毕业的老师反倒教会我,真诚是一件礼物,是可以随时随地感染到别人的宝贵财富。真诚的人不会因为知识的变多变得功利,他只会把这份礼物好好地踹在怀里。
那位老师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他的行为能让我有这么大的感触。但往往善良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善良,他们只是觉得做了符合自己内心的事情。
所以,我更坚定了对自己的目标。一直以来,我一直不敢奢望自己能在学术道路上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共享,但起码,我希望自己能够好好保管好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善良与真诚。
如若有一天我也能够站上讲台,面对着一群“腼腆”的小孩子,我也能够带给他们知识以外的温暖,就像我一路走来看到的那些光一样。
后记:我曾想过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一下真实的研究生生活,但因为繁忙的学业等等各种原因迟迟没有动笔。所以我给这篇取了个名字,叫做“三月”,希望故事未完待续。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