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复试

2015清华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明朝军队的基本组织制度。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卫隶属于各省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又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还于卫所。

2.《戊戌奏稿》

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疏的辑录。由其学生麦仲华收集汇编而成,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行。收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稿二十篇(包括代人拟稿者),依时间先后排次,另有目无文十三篇,末附进呈编书序文五篇。近年故宫博物院发现《杰士上书汇录》等康氏戊戌条陈的内府抄本与论著手写原本,经考证,是书所载多非当时的真折,其中或为草稿,或为后来重写,间有适应新形势的修改。

3.《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4.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5.《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苏、中三国发表的宣言。1943年11月22日?26日, 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结束时,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 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 朝鲜自由独立等。《开罗宣言》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唐宋变革论的看法

(一)“唐宋变革论”的内容。“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1910年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出。内藤湖南把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为上古(至后汉中叶)、 中世(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在此基础上,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中世与近世的差异体现在:

(1)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2)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3)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科举考试录用。

(二)认识与评价。(1)从范式的角度而言,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经过几代人的建构,有较为严格的分期标准、变革范围、变革时期、变革走向和影响人而形成对唐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估价的理论体系,亦即一种特定的史观。

(1)日本学术界的宋代近世说,是站在世界史的范围,认为中国的宋元时期与西亚、南亚、东亚及欧洲的近世化过程相同步,或者说是世界近代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从假说到形成理论体系的模式,无疑对认识中国唐宋以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必须强调它只是一种理论,或是一种观察视角,或是一种方法,或者是一家之言,并不具有普世或“四海之内皆准”的意义。

2.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

国民党在1924年改组前,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到最后的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改组是国民党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对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影响深远。总体而言,改组前后的国民党出现了如下变化:

(一)在指导理论上,改组前的国民党以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旧三民主义为理论指导;改组以后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看到了俄国反抗帝国主义干涉的巨大力量,以及其对广大工农民众的解放,开始积极联络俄国党,在鲍罗廷的帮助下,改组后的国民党正式确立了新三民主义,作为此后行动的理论指导。

(二)在社会构成上,改组前国民党在吸纳成员之时偏重于新旧上层精英,而广大中小知识青年无缘也无资格参与。简言之,1924年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封闭性的精英组织;但1924年改组后,国民党开始面向大众,并注意从中小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吸纳成员,使其在社会构成上凸显多元特征。

(三)在党员规模上,改组前的国民党组织松散,吸纳党员偏重社会上层精英群体,且对党员没有太多约束,登记手续简单,在改组前虽号称二十万党员,但大多数为挂名党员;改组后,通过吸收中小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党员数量猛增,1926年即达到五十四万余人,1927年更是号称达到百万之众。

(四)在组织结构上,改组前的国民党较为松散,缺乏凝聚力,只有上层组织,没有基层细胞,党员之间因缺乏基层组织彼此联络,与一盘散沙无异;改组后的国民党效法苏俄党,制定了党章,严密组织结构,建立了从区分部到中央党部的完整组织体系。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卫所

明朝军队的基本组织制度。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卫隶属于各省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又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还于卫所。

2.《戊戌奏稿》

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疏的辑录。由其学生麦仲华收集汇编而成,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行。收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稿二十篇(包括代人拟稿者),依时间先后排次,另有目无文十三篇,末附进呈编书序文五篇。近年故宫博物院发现《杰士上书汇录》等康氏戊戌条陈的内府抄本与论著手写原本,经考证,是书所载多非当时的真折,其中或为草稿,或为后来重写,间有适应新形势的修改。

3.《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4.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5.《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苏、中三国发表的宣言。1943年11月22日?26日, 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结束时,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 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 朝鲜自由独立等。《开罗宣言》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唐宋变革论的看法

(一)“唐宋变革论”的内容。“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1910年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出。内藤湖南把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为上古(至后汉中叶)、 中世(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在此基础上,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中世与近世的差异体现在:

(1)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2)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3)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科举考试录用。

(二)认识与评价。(1)从范式的角度而言,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

”经过几代人的建构,有较为严格的分期标准、变革范围、变革时期、变革走向和影响人而形成对唐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估价的理论体系,亦即一种特定的史观。

(1)日本学术界的宋代近世说,是站在世界史的范围,认为中国的宋元时期与西亚、南亚、东亚及欧洲的近世化过程相同步,或者说是世界近代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从假说到形成理论体系的模式,无疑对认识中国唐宋以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必须强调它只是一种理论,或是一种观察视角,或是一种方法,或者是一家之言,并不具有普世或“四海之内皆准”的意义。

2.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

国民党在1924年改组前,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到最后的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改组是国民党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对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影响深远。总体而言,改组前后的国民党出现了如下变化:

(一)在指导理论上,改组前的国民党以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旧三民主义为理论指导;改组以后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看到了俄国反抗帝国主义干涉的巨大力量,以及其对广大工农民众的解放,开始积极联络俄国党,在鲍罗廷的帮助下,改组后的国民党正式确立了新三民主义,作为此后行动的理论指导。

(二)在社会构成上,改组前国民党在吸纳成员之时偏重于新旧上层精英,而广大中小知识青年无缘也无资格参与。简言之,1924年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封闭性的精英组织;但1924年改组后,国民党开始面向大众,并注意从中小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吸纳成员,使其在社会构成上凸显多元特征。

(三)在党员规模上,改组前的国民党组织松散,吸纳党员偏重社会上层精英群体,且对党员没有太多约束,登记手续简单,在改组前虽号称二十万党员,但大多数为挂名党员;改组后,通过吸收中小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党员数量猛增,1926年即达到五十四万余人,1927年更是号称达

到百万之众。

(四)在组织结构上,改组前的国民党较为松散,缺乏凝聚力,只有上层组织,没有基层细胞,党员之间因缺乏基层组织彼此联络,与一盘散沙无异;改组后的国民党效法苏俄党,制定了党章,严密组织结构,建立了从区分部到中央党部的完整组织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