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机构

起床困难户!#女生为考研戴电击闹钟电破…来自大连晚报热线-微博(起床困难户发朋友圈的句子)

??观沧海
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在历史上学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角逐中原,征战不休。最后天下分为三股势力,分别是曹操为首的魏国、孙权为首的吴国以及刘备为首的后汉。

注意啊,我们总说,三分天下魏蜀吴,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代称,之所以称呼刘备建立的国家为“蜀”,是因为后汉的首都在成都,而四川简称为蜀,所以当时其余国家就讽刺刘备,给了这么一个蔑称。

我们今天看电视剧,刘备大军扛着一面写着“蜀”的大旗,事实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这就相当于日本兵扛着“倭”字旗一样,很荒唐。

言归正传,这三个人并不是一下子就创立了一个大集团,而之所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与两次战役有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少胜多。那时候,天下有一个大boss,名叫袁绍,势力非常强大,曹操跟袁绍打架,结果卖草鞋出身的刘备趁机偷袭曹操,让曹操很是生气,于是,他捎带手打了刘备一顿。然后,又以2万军队大破袁绍10万军队,彻底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打败袁绍后,曹操又北征乌恒,将乌桓部落给收拾了之后,回来路上,曹操特别兴奋,路过传说中居住着仙人的河北昌黎碣石山时,难掩胸中豪迈之气,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组诗。这组诗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序言》以及四首诗,其中第一首便是这千古名篇: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们翻译文言文和古诗词时,注意,一定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否则,在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时,你可能就扣分了。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是多么的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的树木也是郁郁葱葱,花草无比丰茂。

当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中就会翻涌起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仿佛就是在这大海里涌出的。

连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是出自眼前这大海之中。

真是太值得庆幸了,让我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还是用诗歌来表达我内心的志向吧!

在诗中,曹操虽然看似在描写大海的雄伟景象,其实是借此来表明自己志向——统一中原,当这片辽阔土地的老大。所以,全诗没有一处描写理想,却处处可以读到他的雄心壮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

仅仅看这一首诗是不够读出曹操心中的那种雄心壮志的,我们还需要联系起来将在八年级上学期学到《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诗: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面四句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你看,千年王八万年龟,可是,即使是那么长寿的乌龟,也有死掉的时候;可以腾云驾雾的腾蛇,多厉害呀,但是也有化为土灰的一天。但是,哪怕是躺在马棚里年迈的千里马,也有驰骋千里的志向;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他想前进的奋发心里也不会停止。

然后曹操总结道: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我们常说,这是老天爷决定的,可也并不仅仅是老天爷就能决定的,只要能够调养好身心,那么就可以益寿延年。

在这首诗里,曹操不但表明自己“志在千里”的志向,同时还对自然规律有了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永远活着。”

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份志向不断努力的话,即使长生不老有什么意义?

这是教科书中选取这首诗的教育意义。

若是没有那份积极进取的决心,失去了那份志在千里的雄心,不仅没有办法“永年”,也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意义。

前面讲到,官渡之战时,刘备偷袭曹操,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被曹操给打了一顿。于是刘备就到处招聘,想找人才跟自己一起重新创业,结果,就找到了诸葛亮。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才终于感动了诸葛亮,刘备见到诸葛亮赶忙抱住诸葛亮哭着说:诸葛老弟啊,你得 大哥啊。

诸葛亮在草庐里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写了一篇《隆中对》,最后总结道:你呀,现在应该跟孙权合起伙来对付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我们在数学上学过,三角形是最稳固的,诸葛亮也看出来了这个局面。


《赤壁》
然后刘备与孙权合伙,可是曹操不干了,心想你这小老头,咋跟人合伙打我呢,太不够意思了。于是他率兵二十万发动赤壁之战,想找刘备讨个说法。

孙权和刘备听到这消息吓坏了,赶忙凑在一起商量,咋整呢,投降吧,又不愿意,打呢?自己一共几万兵力,而且连武器都不足,还打不过。

几个人愁的是焦头烂额,不知道该咋办。

孙权心想,自己先去探探敌情吧,他亲自划着小船出去想查看敌情,没想到,曹操大军欺负孙权没带闪,不讲武德,用弓箭射孙权,只见那箭是跟下雨一样噼里啪啦地插在了孙权的小船上,多到什么程度呢?使得孙权的小船已经偏沉了,眼看着就要沉下水里,孙权得靠游泳回去了。

这时候,孙权灵机一动,掉转船头,兄弟们,别光射一面,也射射这面吧,这才使得“箭均船平”,有惊无险地回了去。后来,罗贯中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这段故事添油加醋了一番,安在了诸葛亮头上,也没经过孙权允许,叫做《草船借箭》。

曹操看到孙权这么聪明,不无感慨地说:哎呀, 你看人家孙权,真优秀!我要是有个这么个儿子就好了。其实曹操儿子也都很优秀,出名的曹植曹丕兄弟,还有称象的那个曹冲。都挺厉害,可是曹操不知足,想让孙权当他儿子。

这话后来被辛弃疾听说后,辛弃疾写了一首词,就是我们在九年级下学期要学习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我们后面再讲,我们知道了赤壁之战的结果,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将曹操打的片甲不留,狼狈逃回了北方。这场战役也彻底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男人都喜欢女人,可曹操喜欢的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别人家的。这小子从小就不学好,竟干那种去别人家抢新娘的坏事,所以,谣言就传出来了: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什么争夺天下,当然更不可能是找刘备要说法。曹操不爱江山爱美人,看上了周瑜和孙权俩人的媳妇,大乔和小乔。为此,甚至连房间都准备好了,建设了一个铜雀台,这次过来的目的是接大小乔两大美女入住来了。

这个谣言传播的非常厉害,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转发超过五百就抓起来的法律,越传越广,而且不仅在当代传播,还传播到了后代。

后代一个叫杜牧的小子,就有着一颗非常热爱八卦的心,他不仅对这个谣言很感兴趣,还为传谣做了点贡献:写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战戟埋没在尘沙里,还没有完全被销蚀。我将他捡起来,打磨清洗,发现这是前朝的物件。

假如当时东风不照顾周瑜的话,估计大乔小乔两大美女早就被曹操关在铜雀台里了。

后两句为经典名句,诗人在其中认为如果没有东风的照顾,那么火烧赤壁就没办法进行,曹操胜利,孙刘失败,也不会出现什么三国鼎立。

可是这世界上总是没有如果的,每个人的成功都并非巧合,假如曹操不出生,可能也不会有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假如周瑜没有想到这个计策,那东南西北风都来 忙,也可能照样会失败。

成功,本来就需要一点运气相助,可如果将别人的成功完全归结为运气的话,也不应该。

不过呀,我们说,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一定,一定要联系起当时的社会背景,将其放入当时背景下去思考。

杜牧所处的时代,朝中党争激烈,一共分为两大派别:老牛和老李。两伙斗争的水火不容,杜牧夹在中间,谁也看不上,谁也看不上,就被一贬再贬。

那我们知道了杜牧想要借助这首诗表达的真正含义了:假如有东风助我一臂之力,我也可以直上青云,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建功立业。可是,我没有那个东风,我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那个可以识人的伯乐出现。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我们接着联系时代背景,看这篇文章。

当时吴国有一个人,名叫张昭,这个人非常出名,他是辅佐孙权哥哥孙策的,孙策死后,握着张昭的手说:“我死后,遗产就留给我弟弟孙权了。你辅佐他,你看他能辅佐呢,你就辅佐,要是你觉得他实在没啥出息,你就自己干吧。”

在这种情况下,张昭的势力非常大,他也一直拿孙权当个小屁孩一样教导,不太给孙权面子。

在孙策刚刚去世时,孙权非常难过,毕竟自己哥哥死了,可是张昭却特别严厉地对孙权说:“作为继承人,最重要的是要将你哥哥的事业发扬光大。现在很多事还等待你去处理,你怎么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哀伤呢?”

还有一次,孙权喝酒喝醉了,他酒品不太好,喝醉之后就用水来洒群臣,还说:“哥几个,今天咱都喝痛快了啊。现在我提个小建议,咱哥们儿们今天都必须得醉到水里才行。”张昭听到这话气坏了,也不给孙权面子,直接就走了。孙权就跟张昭说:“你说咱大家喝的开心了,这不是玩呢嘛。”谁知张昭毫不客气地说:“当初纣王弄了个酒池肉林,也就是为了开心。”

还有一次,张昭和孙权因为一件事意见不同,孙权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张昭居然直接回到了家中:“你不听我的是吧,我辞职不干了。”孙权无比愤怒,命人用土把张昭家大门给堵住了:“你愿意回家是吧,那你别出来了。”

没想到,张昭居然在里面也用土给大门封上了:“不出去就不出去,谁怕谁啊?”过了几天,孙权发现张昭的意见确实是对的,但他放不下面子认错,就把张昭家房子给点了,想用这种方式逼张昭出门。可是没吓住张昭,孙权没办法,只好叫消防队灭火,亲自在张昭家罚站,才消除了这个过节。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就挺烦张昭的,所以孙权在设立丞相职位时,即使大家都建议这个位置应该给张昭,孙权也没给。

然后,我们再看这篇课文,就有了另外一层意思。

在赤壁之战前,张昭是坚定的主降派,他认为咱们不可能打得过曹操,还是卖个好,接曹操一段,给人家接过来,好吃好喝好伺候着,投降得了。

而孙权坚持主战,并且赢得了赤壁之战,使得自己的势力和威望变得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就想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于是,他找到了吕蒙,跟吕蒙说:“你应该多读读书了。”

同学们,请注意,当你以后走入社会时,如果你的领导很亲切地对你说一些劝你提高的话,那代表什么?对了,代表他想重用你。记住啊,如果他不想重用你,一定不会跟你说这种话的,让你提高能力干什么?当然是给他多干活呀。

可是吕蒙也不傻,万一老板就是客套一下呢?所以,他听到这话连忙摆手,说:“你这竟开玩笑,我哪有时间啊,我这一天到晚的,事贼多。”

孙权听到这话不高兴了:“你事多?就你事多?你事多还能有我多?我又没想让你当个博士,也没让你考研啊,就让你看看书增长一下知识储备。”

这下子吕蒙明白了老板的用意,哦,没跟我客气,那我也别客气了,因此“就学”,开始读书。

等到鲁肃到寻阳找吕蒙聊天时,听到吕蒙的谈吐,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大老粗了,特别吃惊,说了一句成语:你已经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也回了一句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在这里,“吴下阿蒙”代表了不学无术的人,而“刮目相待”则代表了另眼相看。

注意,有一个小细节,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这之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鲁肃去拜访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

什么意思呢?在这之前,鲁肃和吕蒙并不是朋友,而看到吕蒙变化这么大之后,鲁肃明白,这小子以后前途肯定是无量地,赶紧结交上。

后来,吕蒙的官职越来越大,他也不负孙权的厚望,能力非常出众,并且还干了一件非常出名的事:白衣渡江,杀死关羽。

以上,就是《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背后故事。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用心思考。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几个文言文上的小细节。


一、一词多义:

二、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官职,负责掌管全国书籍以及教育。今义:一种学位)
    但当涉猎(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连词,表转折。)
    蒙乃始就学(就,古义:从事。今义:副词或连词。)
    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省略“与蒙”)

2.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语气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反问语气,可以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只限于,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梁甫行》《七步诗》
曹操死后,儿子曹丕即位,他特别忌惮弟弟曹植的才华和势力,所以对曹植非常苛刻,甚至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必须写出一首诗才行,否则就得去地底下陪爸爸。不过,曹植特别有才,后来谢灵运,就是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咏雪》中的那个谢灵运,他曾说一句话:如果天底下的才华一共一石的话,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剩下那一斗天下人共分。

通过这句话我们就能明白曹植到底有多有才了。

曹植不仅在起步之内就把哥哥的这个命题作文写好,还借豆径和豆的关系,写出兄弟之情,侧面表达自己对哥哥的如此逼迫不满。

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面四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煮豆来做豆羹,过滤后的豆子再做成汁。可是,是用什么来煮这个豆子的呢?是用他们的手足亲人,豆径。豆径在锅底燃烧,豆子看到这种场景,不免在锅中哭泣。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我们(豆径和豆子)本来是从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何却要相互煎熬逼迫的这么紧呢?

曹丕看到这首诗,心里也感到残酷,没有杀这个弟弟,却也没给弟弟好日子过,对自己这个从小玩到大的亲兄弟不断迫害,曹植只好不断搬家,流离失所。

在这期间,他见证了百姓们为躲避因战争带来的繁重徭役赋税,不敢回家,靠逃窜山林度日。

他写下了这首诗:

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前两句写:四面八方气候不同,风霜雪雨,千里之内,都不一样。可是,生活在边海的人民无比艰辛——怎样艰辛呢?——他们平时只能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因为要躲避繁重的徭役赋税。

躲在野外,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的?——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只能在这艰险的山林里勉强活着。想一想,这得是多么令人难过的生活呀!

“行止依林阻”,行动和休息都只能怎样?只能“依靠”山林的险阻。为什么这样呀?还不是因为害怕兵丁来找上门来!

最后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利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自己之前的家园已经变得无比荒凉萧条,居然变成了狐狸和野兔的家园。

再看看自己这些人们,跑到本该属于狐狸和野兔的深山老林里,而狐狸和野兔却跑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自己曾经亲手辛苦建设起的家园了。

柴门,指的是比较简陋的房屋。我们之前学过唐朝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里面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可是,虽然简陋,却可以“风雪夜归人”,有一些温暖在里面。而这首诗里的柴门却“何其萧条”。

关于苛政方面,我们之后还会学习到杜甫的《石壕吏》,杜甫晚上投诉在一个村落里,亲眼见到一家人因为战争带来的繁重徭役赋税,而家破人亡。杜甫心里十分难过,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石壕吏》,之后我们会讲。

有同学不理解,说,老师,到底有多繁重啊?至于逼得人到这种地步么?我没经历过,我没觉得有多可怕。

关于这个,我们在课外阅读可以看到一篇文章,选自《礼记·苛政猛于虎》。

讲的是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了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她在一个坟墓前痛哭失声,哭的很悲伤。孔子就让子路去问,到底怎么了呀?那名妇女说:“之前我的公公被猛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猛虎咬死了,现在呢,我的儿子也葬身虎口。”一家人都被老虎给吃了,孔子就很不理解,就说,那既然这里有猛虎,你们怎么不搬出去?

那名妇女却回答什么?她说,我们为什么不搬出去呢?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听到这话无比感慨,说:“那些苛刻残暴的政令,对老百姓来说,比老虎还要凶猛得多啊!”


《出师表》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给后汉。

前面我们讲,刘备在草庐里请了三次,才将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十分感动,你说咱算啥呀?可人家刘备那么大岁数,居然能放下架子,三次来请我。于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对自己的这份恩情,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刘备。

要知道,以诸葛亮的才华,无论去哪家公司那都是能得到高官厚禄的,可是,他却偏偏选择了实力最弱的刘备。

刘备死后,拉着诸葛亮的手托孤,指着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刘禅,对诸葛亮说:“兄弟,你看我这个废物儿子,要是可以辅佐呢,你就辅佐辅佐,要是不能辅佐,你就自己坐这个位子吧。”

诸葛亮听到这话也哭了出来,对刘备说:“老哥你放心,你儿子就是我儿子,你就安心地去吧。”

现在就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刘备其实说这话时,背后还埋伏着刀斧手呢,那就等你诸葛亮只要说出一句我老刘不爱听的话,当时就把你剁成肉泥,让你比我先走。

如果刘备真是这德行的话,那跟他身边那么久的诸葛亮,早就辞职了。所以,刘备说的那番话绝对是出自真心,而诸葛亮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刘备没看错人。

然后刘备又对刘禅留了一番遗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这个废物,凡事都亲力亲为,在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后,又亲自带兵准备讨伐魏国。临行前,担心自己一去不回,写下了千古名篇: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写出了自己写这篇表文的目的:

先帝,也就是你爹刘备,创业创到一半,自己就走了。现在天下三分,可是却唯独我们实力最弱,现在真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呀。可喜的是,现在侍卫臣僚们在内勤劳不懈,忠心耿耿的将士们在外面舍身往死地拼命。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所以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并不是因为你。现在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激发起志士们的勇气,别自己看轻了自己。不应该瞎说话,堵塞住那些忠臣们进谏的道路。

然后,(2、3、4、5)段为第二部分,告诉刘禅应该怎样做:

首先,赏罚分明,不能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其次,郭攸之、费祎、董允这几个人,都非常不错,可以把宫中的事务交给他们来负责。

然后,至于军队上的事,可以交给向宠。

接着总结道: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成败的根本,如果能够做到,国家就可以强盛,如果做不到,国家就得灭亡。

然后,(6、7)段为全文最后一部分,介绍自己的生平,北伐的意义,以及自己申请北伐的原因和全文总结:

我本来就是一个平民百姓,也没什么远大志向,没想过要做诸侯什么的,只是想在这个乱世之中活着就得了。

注意,这里有一个考点,那就是,文中哪句话表明了诸葛亮的志趣?就是这一句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可是先帝却不因为我的身份卑微,三次委屈自己前往我家那个茅草屋里请我。我特别感激这份恩情,决意要报答。现在咱们国家正在蒸蒸日上,就不得不去讨伐魏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建立的国家叫“后汉”,而后汉的首都应该在哪里?应该在长安,应该在洛阳,总之,不应该在成都!

关于这个,总有同学问,也是很多人都好奇的一个点:诸葛亮为什么要执意攻打魏国?谁都能清楚你跟人家魏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为何还总去以卵击石呢?

关于这个,还有一篇《后出师表》,我们学的这个叫《前出师表》,在《后出师表》开头第一段就说明了这个原因:“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还是那句话,我们的首都不应该在成都。那可不可以不攻打呢?我乐意,我就愿意在成都待着。不行!因为只要你不讨伐魏国,你的政权就不会稳固,百姓和将士们愿意追随你,那是因为听了你的口号,你说你要攻打魏国,结果你突然说就在成都待着也挺好,咱别打架了,那别人就不会再去追随你了。所以,即使明知道,魏国是块儿石头,自己只是个鸡蛋,也必须要去攻打!

所以,希望您可以把北伐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我没有完成这个任命,也希望您能够治我的罪。假如我真的一去不回,希望您可以谋求自强,好好经营国家。这是我写这篇表文的目的,希望您可以明白我的心意。

即使明知道最后的结局,诸葛亮也必须要去以卵击石,前后五次北伐魏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三国演义》里将这个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只北伐了五次,在第五次时,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史称“秋风五丈原”。

回过头来再读一读这篇《出师表》,感受一下诸葛亮在当时那种,对于自己亲孩子一样的谆谆教导,其中蕴含的那种柔情和悲情,相信大家都会深受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陆游曾这样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继续回到这篇文言文,关于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五点: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缺漏(阙,同“缺”,缺失)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差的)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庶竭驽钝(驽钝:形容词作名词,平庸的才能)

    不宜妄自菲薄(菲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形容词作动词,显示)

四、古今异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候。今义: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表店铺第一次成交)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叹息: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引喻失义(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①正义;②:意义;③: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激奋发。今义:因感动而产生的谢意)

    猥自枉屈(猥:古义:辱

    ,谦辞。今义:卑鄙下流)

    晓畅军事(晓畅:古义:精通、熟练。今义:语言通顺流畅)

    后值倾覆(倾覆:古义:这里指兵败。今义:①倒下;②使失败,颠覆)

    庶竭驽钝(庶:古义:表示期望。今义:众多)

    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眼泪)

五、特殊句式

诸葛亮将他的一生都完完全全地贡献给了刘氏集团,做到了真真正正地舍小家为大家,他一生不仅没能为子孙留下财产,甚至也疏于对儿子的关怀和教导,这导致了儿子诸葛瞻并没有父亲那样的智慧,最后带兵时不懂变通,使得蜀汉灭亡。

在临终前,诸葛亮自知自己对于儿子缺乏教诲,可此时的他却早已油尽灯枯,很多事,现在在做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亲笔写下了那封十分出名的家书,希望儿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所谓 德修养的君子们,都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的。如果不恬静寡欲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只能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得到。倘若不学习,就无法增加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会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就再也来不及了。

这封家书不仅可以看作是诸葛亮一生的自我总结,更是成为了后世修身立志的经典名篇!

在文章里,诸葛亮告诉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全篇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躁”。

为什么需要“静”呢?因为如果内心无法安定清静,就没有办法为了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积累起才能,从而获得成功。

然后,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以父亲的身份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然这种话老生常谈,可出自一个父亲之口,就显得尤为动情。

想一想,你们的父母是不是也经常用类似的话来教育你们?你们是不是听着都已经觉得很厌烦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讨厌那些大道理,希望自己的路自己走完。可是,一定要牢牢记住,尤其是在父母对你们说出这些话来的时候,不要厌烦,要真正听到心里去,摸一摸胸口,问一问自己,这些话是否真的没有从耳朵中跑了出去。

因为,这些道理,虽然老生常谈,可它们却蕴含着父母对于你们无比真挚的爱和期盼。

在写完这篇文章后,一代伟人诸葛亮,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将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因为刘备的“三姑草庐”而出山,“遂许先帝以驱驰”,直到溘然长逝,是一个完全没有私心的人。他在临终前,给后主刘禅上表,嘱咐自己的身后之事,在表文里,他说自己下葬只需要挖一个洞,棺木能够放进去就行,自己则穿着平常服装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陪葬之物。

百姓们纷纷请求国家为诸葛亮立庙,朝廷说这属于违背礼制,不予理睬。于是百姓们每当节日时,在街道上自发祭祀诸葛亮,直到29年后,刘禅才终于为诸葛亮立了一座庙,就在那一年,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战死沙场,也就在那一年,蜀汉政权,正式走到了尽头,宣告灭亡,享国四十三年。

然后,在这篇文章,我们还是需要掌握一些字词:


一、一词多义

二、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三、古今异义

1.夫君子之行(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走;可以。)

2.淫慢则不能励精(慢: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