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机构

榜样·法学院许恋天坚韧不拔,百炼成钢_中国法学会_研究生…

原标题: 榜样·法学院 | 许恋天:坚韧不拔,百炼成钢

个人简介

许恋天,女,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在西政经济法学院读研期间,曾获新生奖学金、一等综合奖学金、校级科研成果奖、校级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上海经济研究》《金融监管研究》《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1篇文章被最高检内参全文转载并呈主要领导阅批。此外,担任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人,受邀参加北京大学国发院主办的首届“国家发展青年论坛”,获中国法学会等主办的国家级、省级学术征文奖6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以优秀结项。攻博期间,在clsci期刊《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期刊《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独立发文2篇。其中,1篇论文先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荣获湖北省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一等优秀学业奖学金、明思奖学金。

学术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一腔孤勇

2020年9月,许恋天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武汉,正式和“珞珈山上的王牌军”武大法学院结缘。如同3年前从社会回归菁菁校园一样喜悦,读博无疑是她人生中的又一次扬帆起航,让她倍感珍惜。“把读研的过程当成读博,把读博的过程当成做博后”,她决心延续读研期间刻苦努力、孜孜求索的劲头,跟随中国财税法学名家熊伟教授开启新的学术探索旅程。然而,当时的许恋天尚未意识到,从过去的金融法、反垄断法转入现在的财税法,研究方向的“大转弯”将会带给她多么严峻的挑战和深远的影响。

学术之路注定是寂寞的,寂寞之后更多的便是彷徨。此前,许恋天并未全面、认真地考虑过她是否将要以学术为志业,而在她来武大读博之后,这一韦伯提出的经典人生命题,开始成为她学习生活的全部意义。2017年秋才初入法学课堂、初涉法学研究的许恋天实乃“半路出家”,硕士期间历创作之维艰,看似成果硕硕,却始终未能沿循法教义之常规,也并未聚焦于一个领域而深入,曾多次被前辈、老师们善意提醒。许恋天刚入校,熊伟老师就严肃认真地 她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熊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她,要彻底改变过去发散的研究路向,重点聚焦政府投融资法持续深耕细作,踏实围绕基础理论做好开拓性研究。

向过去告别,朝未知出发。许恋天分外珍惜武大财税法这个全国一流的学术平台,她认真听取了熊老师的建议,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学术蓝图。随着研究方向的日渐明确,许恋天不仅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法学研究的大门,也越发意识到,法学学者应当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担当,不应一味求新、求异,为尽快出成果而追热点、“赶时髦”。正如熊老师所说, “有问题便要研究,这些事总要有人做的”。每一位法学研究者都应当坚持以真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现实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规范供给为研究内容,以法学研究能够切实推动法律进步、社会发展作为研究宗旨。只有笃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在学术研究上啃得了硬骨头,坐得住冷板凳,方能履践致远,真正当得上“学者”之称。

学术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百炼成钢

在局外人眼中,学术研究是一种自由得令人遐想的生活方式。但在现实中,选题难、发文慢等普遍现象,却使得这种生活方式让大多数人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煎熬,或者说是“痛并快乐着”的长期矛盾。尤其对法学在读研究生而言,更是长期面临着成果“难产”的“脱发”苦恼,以至于每每收到录用通知,其快感不亚于中头彩。许恋天也时常遭遇退稿打击,但她在投稿前都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多听取他人意见,不“闭门造车”;二是把自己当作读者,和自己较劲,特别是在逻辑和文字上。

很多篇文章的顺利见刊,其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或辛酸坎坷或千回百转的故事。许恋天永远也忘不了,在接到《法制与社会发展》期刊发来的终审修改意见时,正是2021年2月11日,农历大年三十。在全国各地欢天喜地迎新年的时候,为了能尽快完成期刊修改要求,她一刻不停地修改论文,从鼠年到牛年,她既没看上春晚,也没吃上饺子,反倒守岁守得比谁都彻底。由于期刊修改要求高、修改时间紧,每次修改都会要求在一到两天内即时反馈。连续三天两夜,她不曾合眼,通宵达旦修改论文、反复推敲,文章通读不下20次。在编辑严格指导下,她还恶补了学术规范这一堂课,光是格式调整就不下8遍。为了一两个词语能够准确且精炼地表达文义,许恋天甚至翻遍了《新青年》。

整个春节伴随着极度紧

张的“三审三校”工作很快迎来了尾声,眼瞅着文章就要按照约定的刊期如约见刊了,却因期刊排版等问题临时被通知“当期暂不刊发”,等待下期视情况再决定是否发表。沮丧、焦虑、疲乏、还有那一丝丝希望犹存,五味杂陈的许恋天除了耐心等待,便只能再度细细校对文章内容。一篇文章,写半年,改半年,投半年,敲敲打打又半年,文章最终的顺利见刊,离不开这一次次的打磨,一遍遍的精修。事实上, 写文章就是讲道理,只要着眼真问题,把文章写深、写实,把道理讲通、讲透,不轻易放过自己把守的那一关,总会有转化为学术成果的那一天。

学术是道阻且长,溯洄从之的坚韧不拔

博士期间,许恋天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研究难度大、成果产出慢的财政法领域。在熊伟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许恋天注意到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尤其是专项债问题较大,很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然而,真正着手研究才发现,虽然财政法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法的“龙头法”,但财政法学却是一门十分小众的学科,堪称冷僻学科。同时,基于种种原因,法学领域对于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地方财政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在既有研究较少、参考文献匮乏、学科热度不足的背景下,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选题,其驾驭难度着实很大。尤其是如何明晰财政法与财政学的边界,找到法学真问题;如何在别人认为“不值得写”的问题上,写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开拓意义的文章来,成为摆在许恋天面前的两大难题。

如果说,在政府投融资领域写出相对高质量的财政法学文章并非易事,那么投稿和发表的过程,更是处处透着辛酸。2021年4月,经过多次修改、多方求教后,许恋天在地方政府专项债治理问题上陆续写就了2篇文章。在之后长达9个多月的投稿历程中,要么渺无音讯,要么初审退稿。但在投稿过程中,有两个好消息:一是两篇文章均顺利通过某clsci期刊初审,在后续环节才被退稿;二是其中一篇文章获得了湖北省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这两个消息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章的质量,从而也给了她愈挫愈勇的信心和动力,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在财政法领域深耕细作的决心。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曾说,“我们经常在正确的事情和容易的事情之间做选择”。 学术研究从来不是一件易事,也不应是一件易事。选一个相对容易的选题,跟着热点不断切换,似乎能够有效提升发文效率,但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个人学术体系的构建。尽管财政法学研究困难重重,但选择它无疑是一件正确的事,一件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事。只要坚持不懈,必会有所收获。对于许恋天而言,财政法学研究不仅让她学会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全面把握经济法体系,更为她未来的研究打开了一方新局面,再造了一个新天地。

-end-

来源:法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 | 朱钊沅

审核 | 王 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