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

考研故事他一心向学,大二转专业,坚持拼搏,梦圆北大!-科教头条

一心向学,埋头书斋充实自我,四载钻研,但尽人事不问前程。在广大,有这样一个男生,心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念,凭借热爱、坚持和勇气,最终进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他是来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杨壮▲在火车上安静看书的杨壮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大二转专业后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创新班学习大三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北大访学活动……成绩优秀,却不愿被冠以“学霸”标签,博学笃行,谦逊内敛,通达淡然,澄思寂虑,这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呢?简单的生活,就是潜心阅读对于杨壮而言,“简单”的生活就是看书。“这一件事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杨壮看的书大都是涉及古专业的书籍,如古代史、古文献、古代语言文字、古代哲学方面的书目。“我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好几遍,还会做做笔记,所以读得比较慢。”杨壮非常看重读书的品质,对他而言,能否理解书中的内容才是关键。为了更好地读懂一本书,他会将一本书反复研读——“前几天刚好读完一本书是张忱石先生的《永乐大典史话》,讲的是《永乐大典》这部类书的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大概已经读第三遍了。▲杨壮阅读的《昭明文选》▲杨壮的读书笔记选录(节选)杨壮并不喜欢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严格的作息表,迫使自己进行机械性地学习,但他会为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如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复习量,进一步细化到这一周要复习多少,每晚睡前想一想明天要学什么。所以作息表所呈现的内容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会灵活变通。备考时期,他基本是每天八点开始学习,学到晚上十一点半,中间大概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用来完成其他事。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杨壮会听听相声、评书,或者翻翻床头的书以放松自己。▲作息时间表初中时便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初中的时候,杨壮便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我用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刘毓庆老师译注的三全本《诗经》。”这本书是他关于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也对他如今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他依然保存着这本《诗经》,“虽然已经开胶了,但是偶尔还是会翻一翻。”▲已经开胶的《诗经》大一的时候,杨壮的阅读涉猎广泛,在他不断的学习中,发觉自己对古典文献学专业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选定了文献学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对我而言,做一件事,不必等到自己非常感兴趣再去做,我觉得只要不讨厌,都可以去尝试,因为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 杨壮在大一时期有着一次转专业的经历:从教育学院转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本来想通过跨考的方式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考虑到本科中文系出身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人文氛围,更早地接受相关的学术训练,所以杨壮决定于大一下学期转专业至汉语言文学。因为没有落下很多课程,而自己又对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杨壮很快适应了转专业

后的生活。“毕竟做什么事情只要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难。” 杨壮考研的外语选择了日语,“我学日语,一部分是因为个人爱好,一部分是因为专业需要。”,学习日语给杨壮不仅满足了日常交际的需要,也让他得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他举例说:“比如大家读中学的时候都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有很多定语非常长的句子,在今天读来不太通顺,但是如果用日语读的话就朗朗上口,这可能当时白话文发展尚不成熟,所以大量借鉴日语语法的缘故。”除此之外,选择日语还有另一个原因:“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在创立之初,规定的基础外语就是日语。这是因为北大古文献专业的研究重点就是日本汉学,相对于英语,日语可能要更为重要一些。” 考研择校,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论及自己是如何考研择校的,杨壮认为其需要结合目标院校的研究重点、个人的兴趣方向和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杨壮是在初试前三个月临时作出考研北大的决定,原来的目标院校是武汉大学。因今年武大的古文献专业突然换了卷子,而自己又对新内容不太感兴趣,后来发现只有北大的卷子和自己原先复习的内容差不多,就选了北大。▲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据杨壮自述,总体上他的考研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初试前,他没想过 “一定要考上北大”之类的宏伟目标,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期望能顺利考完,然后准备找工作。“考试当天,我甚至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考专业课的”,这样的心理无疑为他减轻了不少的心理压力,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卷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杨壮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他当时心里暗喜:“说不定我真的能考上北大?” 后来的复试是网络复试,杨壮提前借了一间会议室,然后反复地进行测试设备和模拟练习。等到复试当天,他非常紧张。“我还记得之前一个师姐说她复试完手脚都是冰凉的,待考的时候我真的能够体会到这种感受。”复试一结束,他几乎是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但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自己成功被录取的消息。“现在想想,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北京大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去北大访学,遇见了未来的自己杨壮将考研的成功归功于一路走来给予他 助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是值得坦诚相待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我诸多 助。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只依靠我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足以考上北大。”他在考研的过程中途不曾受到什么干扰,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沉下心认真备考,从而在考研这一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对母校广大,他充满了感恩之心:“我认识了许多博学多闻的老师和真诚相待的朋友,他们让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朝哪个方向走下去。”大二时期在创新班学习的经历也让杨壮受益匪浅,当时班上只有他的深造意向为古典文献学,“当时面试我的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由于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我半天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在创新班,杨壮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学的相关著作,进行相关的学术学习,深化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最终也坚定了他考取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决心。▲杨壮阅读学术著作的笔记选录(节选)大三时,杨壮得到了去北京大学访学一周的机会。当时得知有北大访学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提交了相关申请材料,“可能因为绩点比较高、材料写得也比较详细,最后很幸运地被选上了。”▲杨壮(后排左一)到北大访学访学之前,他在北大中文系的官网了解本系各个专业,尤其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情况,确定了访学过程中要旁听哪些课程,为自己制定了充实的行程。▲北大访学行程表“访学的行程比较匆忙,一直在听课。” 当时的他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那个时候还没有萌生要到北大读研的想法,更想不到一年后会被北大录取,有机会重回燕园进行学习。▲北大访学的听课记录访学期间,当杨壮旁听哲学系周学农教授的《中国佛教史》时,因为去得晚,他便只能坐在靠近后门的位置上。当时很多人来旁听,由于人太多,有一部分人只能站在门边窗边听课。“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觉得,自己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课,真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访学的经历为他带来的不仅是课业上的收获,更有心理上的充实。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杨壮最初设想的没有太大差别。“我设想中的大学生活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一个想法从我大一开始就基本没有变过。”凭借将兴趣坚持到底的信念,杨壮最终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塑造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谈及在大学时期的关键选择,在他眼中,第一个是转专业的抉择,第二个是接触了古典文献学,第三个就是报考北大。“第一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第二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具体要往什么方向发展;第三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层次。”回顾四年大学生活,他谈到,自己学习的是文科专业,想把专业学好,势必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每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拿各种各样的奖杯奖状的时候,我也会坐不住,开始怀疑自己埋头读书有什么用,我又不能在简历上呈现这些东西。””现在回头看,我会感谢当初耐着性子读书的自己。因为正是大学时候读的那些“闲书”,成为了我现在考上北大的筹码。如果真的想把一件东西学好的话,就得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这样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最后,杨壮谈到:“希望大家无论是工作也好,考研也好,都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好事发生的。”来源:广州大学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文案编辑 | 魏丁一 朱晨鑫 编辑 | 李嘉海 图文校对 | 叶晓天 责任编辑 | 杨艺 吴凯欣 文蕙莲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