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

同济大学2024电气考研,最全攻略(同济大学2021-2022)

目录1.学校概况 1.1学校简介 1.2学院简介 1.3学科与专业发展历程 1.4就业情况 2.22年电气考研情况分析 2.1电气工程方向2022年硕士招生目录(全日制) 2.2考试科目 2.3录取情况 2.4成绩分析 2.5复试 2.6考试大纲 3.资料课程介绍 4 buff团队有话说 4.1 独家院校总结 4.2buff团队介绍 4.3辅导班打卡详情 4.4 辅导班语音指导和日常答疑 4.5学员反馈 4.6联系方式

1.学校概况1.1学校简介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5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9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71人。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0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和临港、张江等研究基地,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7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36人,硕士研究生11288人,博士研究生7668人。另有国际学生3160人。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9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50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5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

创新团队1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0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1.2学院简介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实验中心。
学院覆盖学科领域宽广,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四个一级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上海市高峰学科。
学院本科专业门类齐全,设有9个本科专业,分属计算机类平台和电子信息类平台。电子信息类平台包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计算机类平台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学院拥有专技类教师243人。在“外引进、内培养”的思想指导下,学院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教学和科研团队人才结构基本合理,形成一批高端人才队伍,2015年以来新增各类高端人才28人,含院士1人以及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16人,高端外籍专家11人(含外籍院士3人)。
学院在校本科学生1550人,另有2019级学生463名(计划数)在新生院-济勤学堂及其他学堂学习;硕士研究生1005人,博士研究生有426人;在校国际学生36名。学院培养结构合理、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意大利高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续签了politong(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almatong(本科自动化专业)、almatong(硕士控制专业)等双学位项目协议,拓展了博洛尼亚大学信通领域硕士双学位项目(teletong)、慕尼黑工业大学电信领域硕士双学位项目、马德里理工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巴黎高科-国立巴黎高等电信学校中法双文凭项目等。其中politong(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almatong(本科自动化专业)项目曾获批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3学科与专业发展历程1912年,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设立电工机械科。
1930年,国立同济大学设立电工机械系。
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设立电机工程系。
1958年, 同济大学成立建筑机电及设备系。
1979年, 建筑机电及设备系拆为“机械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
1987年, 计算机教研室从电气工程系划出,成立“计算科学与工程系”。
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并入,成立电气系、计算机系。
1998年4月,同济大学决定组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同年6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原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信系(部分)并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同时,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保留原名称;上海铁道大学电信系(部分)与同济大学的电气工程系合并同时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上海铁道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以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6月,同济大学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0年10月,同济大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1年10月,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从学院划出。
2002年3月,同济大学网络化系统研究所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2年10月,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进行重组,分别组建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三个单位。
2002年10月,学院将所属院、系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了学院实验中心。
2002年10月,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02年10月,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3年12月,同济大学基础软件工程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4年9月,同济大学基础软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4年10月,cst―同济大学现代集成电磁仿真研发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5月,同济大学网格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8月,同济大学“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目前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5个系和实验中心、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3个中心。挂靠的单位有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中心、现代集成电磁仿真研发中心、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中心、研究所。
1.4就业情况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