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机构

2015厦门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5厦门大学内蒙古理科)

2015厦门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层累地造成古史
顾颉刚提出的考辨中国古史的理论。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认为尧、舜、禹等人及其历史本来是虚无的,西周以后人们逐步造出这些人和他们的历史,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传说愈来愈周密。以此说明中国古史是各时代后人层累造伪的产物。这种疑古思想,对考辨从盘古经三皇五帝到唐尧虞舜传说的史料价值有积极作用。
2.海关税务司(海关总税务司)
1859-1950年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最高官员。185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吴健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协助清政府征集关税。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被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3年赫德继任,至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四十余年。
3.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4.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卓越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

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的作品,而且对研究古希腊早期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一些对于迈锡尼文明的模糊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情况。
5.托克维尔
法国历史学家。出身贵族世家。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定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使他享有世界声誉,其第一卷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第二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阐述了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6.凯末尔革命
1919-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1920年8月,苏丹政府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7.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美国遏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主义总政策。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咨文中提出。他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总原则就是 助自由民族保持它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了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从此,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三、论述题
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
抗战爆发后,随着沿海沿江各省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退踞西南、西北一带,在大后方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统制的物资大体分为五类:(1)粮食类(2)日用必需品类(3)工业器材类(4)外销物资类(5)专卖物资类。对上述物资的统制,主要采取了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等办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粮食统制。国民政府于1940年8月1日,设立全国粮食管理局对粮食统一管制。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征借,以图达到控量制价,保证军粮民食来源。1941年3月,国民党实行田赋征实,即按田赋正额和附加额折征实物,一律缴纳粮食。征购就是随同田赋征实再同时征购粮食,其中征购部分发给粮食库券,而且给价很低。1944年,国民党政府把征购一律改为征借,废除粮食库券,只在缴纳的田赋单上注明,代替凭证。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军需民食,缓解了财政负担,但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未能遏制粮价上涨的势头。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具有双重的效用和影响。一方面,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的推行,为解决物资匮乏、经济困难、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奸商投机、囤积居奇等严重问题,提供了某些必要条件,并获得了某些具体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又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建立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2.回答《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内容,历史意义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如“立本”之要在于择都,拱卫首都乃是军事建设的重心。以明代北京为例,主张多层设防:近畿三辅;内三关;蓟州(今天津蓟县)、宣府(今河北宣化)、保定三点相互为援;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与三卫(今河北东北部、长城外及辽宁西部一带),以及三齐(今山东淄博、平度、泰安一带)、秦晋之地,皆需驻兵,构成多层藩篱。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3、为什么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还存在许久
拜占庭帝国史古罗马时代人烟稠密、城市众多、工商业繁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拜占庭的奴隶制经济不像西罗马帝国那样发展,主要劳动者是隶农,奴隶劳动在生产中不占支配地位。一部分奴隶也得分一小块土地,可以独立经营,其他位接近隶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还残留着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因而在西方奴隶制大农业发生危机时,对东罗马冲击不大,这里不仅见不到危机,甚至经济还有所发展。
拜占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西罗马出现奴隶制经济危机时,东方城市不仅没有衰落和萧条,而且还相当繁荣。由于拜占庭的手工业中奴隶劳动与自由小生产者劳动并存,较少受奴隶制生产危机的影响,手工业生产能够在4到6世纪保持稳定和发展,各种手工业品行销国内外。
拜占庭的国内外相当发达。它不仅有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做基础,而且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占庭大城市再转至欧亚各地。
拜占庭有稳定的工农业生产做基础,又有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使国家的财政来源有了保障,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在蛮族入侵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仍然保存了有效统治的帝国政府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拜占庭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教派的传播,按照古罗马的法律继续征收苛捐杂税,对其所辖领土进行严密统治,因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
2015厦门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层累地造成古史
顾颉刚提出的考辨中国古史的理论。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认为尧、舜、禹等人及其历史本来是虚无的,西周以后人们逐步造出这些人和他们的历史,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传说愈来愈周密。以此说明中国古史是各时代后人层累造伪的产物。这种疑古思想,对考辨从盘古经三皇五帝到唐尧虞舜传说的史料价值有积极作用。
2.海关税务司(海关总税务司)
1859-1950年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最高官员。185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吴健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协助清政府征集关税。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被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3年赫德继任,至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四十余年。
3.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统制工矿企业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关于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关于资源的动员开发,逐步转向重工业建设。规定凡国防上所必需、经济上有统筹之必要以及规模宏大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之事业,均由该委员会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改隶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其任务是创办和管理经营基本工业、重要矿业、电力事业,并负责主持战时沿海工业内迁事宜。
4.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卓越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的作品,而且对研究古希腊早期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一些对于迈锡尼文明的模糊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情况。
5.托克维尔
法国历史学家。出身贵族世家。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定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使他享有世界声誉,其第一卷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第二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阐述了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6.凯末尔革命
1919-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1920年8月,苏丹政府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7.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美国遏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主义总政策。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咨文中提出。他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总原则就是 助自由民族保持它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了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从此,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三、论述题
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
抗战爆发后,随着沿海沿江各省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退踞西南、西北一带,在大后方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统制的物资大体分为五类:(1)粮食类(2)日用必需品类(3)工业器材类(4)外销物资类(5)专卖物资类。对上述物资的统制,主要采取了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等办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粮食统制。国民政府于1940年8月1日,设立全国粮食管理局对粮食统一管制。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征借,以图达到控量制价,保证军粮民食来源。1941年3月,国民党实行田赋征实,即按田赋正额和附加额折征实物,一律缴纳粮食。征购就是随同田赋征实再同时征购粮食,其中征购部分发给粮食库券,而且给价很低。1944年,国民党政府把征购一律改为征借,废除粮食库券,只在缴纳的田赋单上注明,代替凭证。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军需民食,缓解了财政负担,但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未能遏制粮价上涨的势头。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具有双重的效用和影响。一方面,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的推行,为解决物资匮乏、经济困难、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奸商投机、囤积居奇等严重问题,提供了某些必要条件,并获得了某些具体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又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建立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2.回答《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内容,历史意义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如“立本”之要在于择都,拱卫首都乃是军事建设的重心。以明代北京为例,主张多层设防:近畿三辅;内三关;蓟州(今天津蓟县)、宣府(今河北宣化)、保定三点相互为援;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与三卫(今河北东北部、长城外及辽宁西部一带),以及三齐(今山东淄博、平度、泰安一带)、秦晋之地,皆需驻兵,构成多层藩篱。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3、为什么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还存在许久
拜占庭帝国史古罗马时代人烟稠密、城市众多、工商业繁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拜占庭的奴隶制经济不像西罗马帝国那样发展,主要劳动者是隶农,奴隶劳动在生产中不占支配地位。一部分奴隶也得分一小块土地,可以独立经营,其他位接近隶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还残留着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因而在西方奴隶制大农业发生危机时,对东罗马冲击不大,这里不仅见不到危机,甚至经济还有所发展。
拜占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西罗马出现奴隶制经济危机时,东方城市不仅没有衰落和萧条,而且还相当繁荣。由于拜占庭的手工业中奴隶劳动与自由小生产者劳动并存,较少受奴隶制生产危机的影响,手工业生产能够在4到6世纪保持稳定和发展,各种手工业品行销国内外。
拜占庭的国内外相当发达。它不仅有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做基础,而且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占庭大城市再转至欧亚各地。
拜占庭有稳定的工农业生产做基础,又有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使国家的财政来源有了保障,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在蛮族入侵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仍然保存了有效统治的帝国政府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拜占庭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教派的传播,按照古罗马的法律继续征收苛捐杂税,对其所辖领土进行严密统治,因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