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辅导班

2019华侨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苏联_哈布斯堡_东方战线(2019华侨大学研究生法学院录取)

2019华侨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来自法国,最早居住在法国阿尔萨斯,后来向东迁移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扩张到整个德意志地区。

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鹰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第二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结束。

2.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3.东方战线

二战爆发后,苏联为防止德国入侵、巩固西部边防建立的一条战线。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一系列行动,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扩大了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和2000多万的人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之为“东方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其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苏联的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西部防线。苏联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其他民族的主权』起了恶感,所谓的“东方战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苏联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两国之间的国界,不能单凭实力任意改变。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处境较为困难时,在对外政策上更应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便团结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反对法西斯。

4.麦卡锡主义

1946 ~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在政府中遍布影响的更为戏剧性的断言接踵而来。1954 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5.乔治·凯南

(1904 – 2005)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美国驻苏大使威廉·马歇尔·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译,在苏联首次任职时,他对苏联领导人逐渐形成不信任感。1946年2月22日,驻苏联代办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6.红色高棉

红色高棉是柬埔寨左派势力。红色高棉的意识形态集结了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等思想,属于共产党分支中的极端派别。他们奉行的是“最纯洁”的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资产阶级和私有制。1950年成立时为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分支,名为柬埔寨共产党。1966年改名为柬埔寨民主党,1975年至1979年间成为柬埔寨的执政党,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在其三年零八个月的管治期间,柬埔寨估计有40万至300万人死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1997年,柬埔寨成立审判红色高棉委员会,2003年柬政府与联合国达成协议成立审判红色高棉的特别法庭。

7.《八一七公报》

1982年8月17日美国与中国发表有关军售台湾问题的公报(即“八一七公报”)。美国与中国在1979年建交时,对军售台湾问题因未能达成共识而搁置。1981年里根上台后,继续讨论此棘手问题,双方经过冗长的谈判过程,于1982年8月间达成协议,发表公报。

在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政府进一步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与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来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至此,由于美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告一段落。

8.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开始决定与苏联发展更为亲密的外交关系,在国内开始疯狂排华,打压华侨的正常生活,导致大量越南华侨返回中国。在中越边境则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中国边境。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还击作战的通知。关于全军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传达到全军士兵。战争分别由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二.简答题

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刚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主要内容不同: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启蒙运动崇尚“理性”;

(3)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宗教的外衣,启蒙运动已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4)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启蒙运动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前提下进行的。

2.何为大萧条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不仅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特点:

(1)基本特点:①来势凶猛;②持续时间长;③波及范围广;④破坏性大;

(2)另外:农业危机、信贷危机、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比以往危机更严重的原因及表现。

(3)还有:这次经济危机后很长时间内,资本主义各国都无法恢复,直到30年代末才有缓解。

3.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一战后至二战: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但欧洲仍然是国际关系格局的中心,英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也是分赃和妥协的产物。从根本上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总体形势。其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国际关系矛盾重重。(1)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重重。《凡尔赛合约》是强加给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德国埋下复仇的种子,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并最终引发了二战。(2)战胜国间矛盾重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内部矛盾,则以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和惩罚,英法争霸欧洲、英法联合反对美国干涉欧洲事务以及美英争夺世界霸权和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为主要特征。(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激烈。一战使得帝国主义势力遭到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4)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二)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政 治经济不平衡的必然产物,一战又改变了各国的实力对比,俄罗斯、德意志、土耳其、奥匈四大帝国土崩瓦解,英、法、意等国经济衰退,政局动荡不安,德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美国则取代英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日本成为东亚霸主。在此形势下,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建立新秩序,调整它们在东西方的关系,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4.路易十四强化君权措施

背景:任命马萨林为首席大臣,投石党运动兴起。从资产阶级和人民反封建专制开始,发展为贵族叛乱,导致外敌入侵。

[1]制造君权神授理论,提出“朕即国家”;[2]彻底制服贵族,高压和怀柔手段:凡尔赛宫殿;[3]亲理朝政,直接控制了中央的行政权;[4]实行地方行政改革,总揽地方权利;[5]强化军队,创建海军,进行军队建制和指挥系统的改革,军队成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6]警察手段维持统治,密札制度和巴士底狱;[7]思想统治,1685年废除南特饬令。[8]经济上重用科尔伯,实行重商主义,利弊同时;[9]对外侵略战争,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5.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三国首脑签署 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开罗宣言》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 1943年12月1日发表。主要内容是:(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2)在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12月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会议决定;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首脑还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此会议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6.就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问题、人物结合史学动态谈谈你的看法(略)

三.论述题

1.德国统一战争及统一后对欧洲体系联盟的影响

(一)背景。统一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二)过程。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发动二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次是1864年进 行的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很快战败议 和。根据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丹麦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 两国。第二次是普奧战争。普鲁士于1866年挑起了对奥战争。据8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施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与法兰克福自由市;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道路上的关键性步骤。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第三次是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被迫投降。1870年11月,代表北德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的条约,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影响。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 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 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被保 存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2.何为绥靖政策,举一例说明,谈谈你对于绥靖政策的看法评价

(一)原因。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面前,英国、法国、美国都推行过绥靖政策。(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一直一蹶不振,政府财政极其困难,被迫紧缩国防开支,军事力量孱弱,尽力避免在国际上采取军事对抗政策。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执政党为争取选票亦鼓吹“和平”。因此,当德国重新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时,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企图靠牺牲中欧、东欧弱小国家,把德国的扩张矛头引向苏联。(2)法国经济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不能复苏,国防费用减少,军事实力落后于德国。为保护其既得利益,法国在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放弃同小协约国、苏联的合作,和英国一道对德采取绥靖政策。(3)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再度崛起。在法西斯侵略尚未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政策。

(二)后果。在英、法、美的默认和纵容之下,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自食其果,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张伯伦下台,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在东方,九·一八事变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日本也实行绥靖政策。七七事变之后,尤其是从日军占领武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与日之间曾几次酝酿以牺牲中国求得相互妥协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

3.推荐一至两部世界史专著,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史学评价、你推荐的理由

马克?布洛赫是国际知名的一代大史学家,当代最大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布洛赫在其稍显短暂的学术生涯中,《封建社会》无疑是布洛赫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这本被著名史学家波斯坦称为“论述封

建主义的国际水准的著作”,至今仍被公认为是有关封建社会研究的经典和集大成者。

在《封建社会》一书当中,布洛赫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新型的“整体的”历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只从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首先是跨学科的研究与历史资料运用范围的突破,体现“整体”史学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一书当中,布洛赫明确地指出其著作的目的就是要“对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及把它联为一体的各原则进行剖析并做出解释”,而且只有借助对整体的人类环境的认识,最终才能理解统治这个社会的制度框架。这一思想,从布洛赫在该书的章节安排上可见一斑。

其次是历史时间的单位问题。《封建社会》处理的主题是9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基于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所具有的特性,布洛赫一反实证史学的编年史叙事手法,强调必须从长时段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布洛赫将封建文明区分为两个时期,体现了时期内部的变化。

布洛赫在利用比较的方法展开对封建社会的探讨方面,尤其为史学界所称道。在《封建社会》一书中,布洛赫系统地贯彻了这一主旨。他对封建制的考察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政治体制直到政治行为、阶级、阶层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观念体系与心态环境,展现了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的整体性。

《封建社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缺憾”,这是一份有着双重效应的历史遗产。而问题的缘起与核心仍在于对“封建社会”这个迄今仍殊难把握的概念的理解。布洛赫把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类型”,而不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军事组织或政治上分散统治的方式。布洛赫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的组织和文化层面上,把封建社会定义为由劳动和思想方式、统治和依附关系以及贫富关系等构成的一类社会形式,是社会和精神结构的集合体,即“整体社会环境”,并且用社会结构的兴衰来解释人类的发展。

2019华侨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来自法国,最早居住在法国阿尔萨斯,后来向东迁移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扩张到整个德意志地区。

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鹰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第二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结束。

2.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3.东方战线

二战爆发后,苏联为防止德国入侵、巩固西部边防建立的一条战线。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一系列行动,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扩大了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和2000多万的人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之为“东方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其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苏联的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西部防线。苏联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其他民族的主权』起了恶感,所谓的“东方战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苏联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两国之间的国界,不能单凭实力任意改变。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处境较为困难时,在对外政策上更应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便团结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反对法西斯。

4.麦卡锡主义

1946 ~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在政府中遍布影响的更为戏剧性的断言接踵而来。1954 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5.乔治·凯南

(1904 – 2005)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美国驻苏大使威廉·马歇尔·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译,在苏联首次任职时,他对苏联领导人逐渐形成不信任感。1946年2月22日,驻苏联代办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6.红色高棉

红色高棉是柬埔寨左派势力。红色高棉的意识形态集结了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等思想,属于共产党分支中的极端派别。他们奉行的是“最纯洁”的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资产阶级和私有制。1950年成立时为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分支,名为柬埔寨共产党。1966年改名为柬埔寨民主党,1975年至1979年间成为柬埔寨的执政党,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在其三年零八个月的管治期间,柬埔寨估计有40万至300万人死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1997年,柬埔寨成立审判红色高棉委员会,2003年柬政府与联合国达成协议成立审判红色高棉的特别法庭。

7.《八一七公报》

1982年8月17日美国与中国发表有关军售台湾问题的公报(即“八一七公报”)。美国与中国在1979年建交时,对军售台湾问题因未能达成共识而搁置。1981年里根上台后,继续讨论此棘手问题,双方经过冗长的谈判过程,于1982年8月间达成协议,发表公报。

在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政府进一步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与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来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至此,由于美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告一段落。

8.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开始决定与苏联发展更为亲密的外交关系,在国内开始疯狂排华,打压华侨的正常生活,导致大量越南华侨返回中国。在中越边境则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中国边境。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还击作战的通知。关于全军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传达到全军士兵。战争分别由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二.简答题

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刚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主要内容不同: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启蒙运动崇尚“理性”;

(3)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宗教的外衣,启蒙运动已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4)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启蒙运动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前提下进行的。

2.何为大萧条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不仅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特点:

(1)基本特点:①来势凶猛;②持续时间长;③波及范围广;④破坏性大;

(2)另外:农业危机、信贷危机、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比以往危机更严重的原因及表现。

(3)还有:这次经济危机后很长时间内,资本主义各国都无法恢复,直到30年代末才有缓解。

3.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一战后至二战: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但欧洲仍然是国际关系格局的中心,英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也是分赃和妥协的产物。从根本上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总体形势。其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国际关系矛盾重重。(1)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重重。《凡尔赛合约》是强加给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德国埋下复仇的种子,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并最终引发了二战。(2)战胜国间矛盾重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内部矛盾,则以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和惩罚,英法争霸欧洲、英法联合反对美国干涉欧洲事务以及美英争夺世界霸权和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为主要特征。(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激烈。一战使得帝国主义势力遭到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4)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二)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政 治经济不平衡的必然产物,一战又改变了各国的实力对比,俄罗斯、德意志、土耳其、奥匈四大帝国土崩瓦解,英、法、意等国经济衰退,政局动荡不安,德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美国则取代英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日本成为东亚霸主。在此形势下,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建立新秩序,调整它们在东西方的关系,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4.路易十四强化君权措施

背景:任命马萨林为首席大臣,投石党运动兴起。从资产阶级和人民反封建专制开始,发展为贵族叛乱,导致外敌入侵。

[1]制造君权神授理论,提出“朕即国家”;[2]彻底制服贵族,高压和怀柔手段:凡尔赛宫殿;[3]亲理朝政,直接控制了中央的行政权;[4]实行地方行政改革,总揽地方权利;[5]强化军队,创建海军,进行军队建制和指挥系统的改革,军队成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6]警察手段维持统治,密札制度和巴士底狱;[7]思想统治,1685年废除南特饬令。[8]经济上重用科尔伯,实行重商主义,利弊同时;[9]对外侵略战争,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5.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三国首脑签署 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开罗宣言》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 1943年12月1日发表。主要内容是:(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2)在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12月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会议决定;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首脑还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此会议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6.就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问题、人物结合史学动态谈谈你的看法(略)

三.论述题

1.德国统一战争及统一后对欧洲体系联盟的影响

(一)背景。统一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二)过程。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发动二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次是1864年进 行的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很快战败议 和。根据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丹麦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 两国。第二次是普奧战争。普鲁士于1866年挑起了对奥战争。据8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施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与法兰克福自由市;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道路上的关键性步骤。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第三次是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被迫投降。1870年11月,代表北德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的条约,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影响。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 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 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被保 存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2.何为绥靖政策,举一例说明,谈谈你对于绥靖政策的看法评价

(一)原因。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面前,英国、法国、美国都推行过绥靖政策。(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一直一蹶不振,政府财政极其困难,被迫紧缩国防开支,军事力量孱弱,尽力避免在国际上采取军事对抗政策。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执政党为争取选票亦鼓吹“和平”。因此,当德国重新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时,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企图靠牺牲中欧、东欧弱小国家,把德国的扩张矛头引向苏联。(2)法国经济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不能复苏,国防费用减少,军事实力落后于德国。为保护其既得利益,法国在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放弃同小协约国、苏联的合作,和英国一道对德采取绥靖政策。(3)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再度崛起。在法西斯侵略尚未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政策。

(二)后果。在英、法、美的默认和纵容之下,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自食其果,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张伯伦下台,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在东方,九·一八事变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日本也实行绥靖政策。七七事变之后,尤其是从日军占领武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与日之间曾几次酝酿以牺牲中国求得相互妥协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

3.推荐一至两部世界史专著,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史学评价、你推荐的理由

马克?布洛赫是国际知名的一代大史学家,当代最大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布洛赫在其稍显短暂的学术生涯中,《封建社会》无疑是布洛赫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这本被著名史学家波斯坦称为“论述封建主义的国际水准的著作”,至今仍被公认为是有关封建社会研究的经典和集大成者。

在《封建社会》一书当中,布洛赫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新型的“整体的”历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只从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首先是跨学科的研究与历史资料运用范围的突破,体现“整体”史学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一书当中,布洛赫明确地指出其著作的目的就是要“对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及把它联为一体的各原则进行剖析并做出解释”,而且只有借助对整体的人类环境的认识,最终才能理解统治这个社会的制度框架。这一思想,从布洛赫在该书的章节安排上可见一斑。

其次是历史时间的单位问题。《封建社会》处理的主题是9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基于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所具有的特性,布洛赫一反实证史学的编年史叙事手法,强调必须从长时段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布洛赫将封建文明区分为两个时期,体现了时期内部的变化。

布洛赫在利用比较的方法展开对封建社会的探讨方面,尤其为史学界所称道。在《封建社会》一书中,布洛赫系统地贯彻了这一主旨。他对封建制的考察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政治体制直到政治行为、阶级、阶层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观念体系与心态环境,展现了中世纪西方封建社会的整体性。

《封建社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缺憾”,这是一份有着双重效应的历史遗产。而问题的缘起与核心仍在于对“封建社会”这个迄今仍殊难把握的概念的理解。布洛赫把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类型”,而不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军事组织或政治上分散统治的方式。布洛赫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的组织和文化层面上,把封建社会定义为由劳动和思想方式、统治和依附关系以及贫富关系等构成的一类社会形式,是社会和精神结构的集合体,即“整体社会环境”,并且用社会结构的兴衰来解释人类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