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复试

2019暨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9暨南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2.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秦在夺取巴蜀之地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岷江,分岷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 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秦律

秦代法律的总称。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颁行秦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秦二世即位后,又修订了秦朝的律令。《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据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秦律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秦律有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并且基本上是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秦律为以后的汉律所继承。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 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5.清流派

洋务运动时期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的集团。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光绪继位。在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南北两派。南派首领为沈桂芬,他与奕关系密切,属洋务派。北派首领为李鸿藻,与倭仁等关系密切,属顽固派。洋务派在军机处占多数,李鸿藻就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抨击权贵,号称“清流”。张之洞、张佩纶都是清流派。慈禧利用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文祥和沈桂芬去世后,李鸿藻势力加强。清流派对洋务并不都反对,也不是固定不变,张之洞后来成为洋务派首领。

6.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大会战。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侦察,当场被中国军队击毙。8月12日,日本舰队云集上海。8月13日上午,日军越界强占八字桥,进攻闸北。14日,中方发表声明宣言自卫。日本先后4次增加兵力,共30万人,中国则调动了70万军队。张治中、陈诚先后担任前线总指挥。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土守卫四行仓库与敌人激战4昼夜,堪称壮举。中国军队坚持了3个月,毙伤敌人约5万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7.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简答题

1.简述五代

所谓五代,是指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短命的王朝,即梁、唐、晋、汉、周。 由于这些国名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一般在五代国名前冠以“后”字,以区别于以前各朝。五代计53年(907年一960年)。

(一)后梁。后梁为朱温所建。朱温本为黄巢部将,降唐后封为同华节度使,赐名全忠。随后逐渐扫除了今华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并一举铲灭宦官集团,于天祐四年(907年)灭唐建后梁,是为后梁太祖,都汴(今河南开封)。后梁中后期,大小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大大损耗了国力。923年被后唐所灭。

(二)后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沙陀人李克用死,子存勖继晋王位,与后梁进 行了长期的战争。梁龙德三年(923年)存勖称帝于魏州(河北大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建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出兵攻灭前蜀。庄宗为政暴虐,重敛急征。四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借魏州兵变力量攻入开 封,存勖在洛阳为乱兵所杀。嗣源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元天成。明宗颇有政绩,废除庄宗弊政,局面有所好转。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故,子从厚继位,不久为嗣源养子从珂起兵所杀。清泰三年(936年)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灭后唐。

(三)后晋。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岁贡帛三十万匹,因此,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同年,石敬瑭攻入洛阳,灭后唐,迁都开封。天福七年 (942年),石敬瑭病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重贵在大臣景延广等影响下,奴事契丹的态度有所改变,契丹于开运元年(944年)、二年二次南侵,均为后晋军士击退,三年,重贵任其姑父杜威为元帅,抵御契丹,杜威却与契丹勾结,引契丹军南下攻入开封,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国号为辽,后晋亡。

(四)后汉。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是沙陀族人,原是石敬瑭的心腹,曾任后晋的河东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但仍用晋的国号与年号。 同年,契丹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即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950年,郭威统兵回京,夺取了政权。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汉仅存四年即灭亡。

(五)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号为周,都开封,史称“后周”。郭 威即位后,着手改革弊政。显得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 世宗。他继续革新政治,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并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显德七年(960 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周灭亡。

2.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元朝的商业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政府对许多商品进行垄断,垄断形式不同,部分金、银、铜、铁、盐由政府直接经营;茶、铅、锡由政府卖给商人经营;酒、醋、农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业主经营,政府抽分。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手中的特权,也从事经商活动。色目商人资金,善于经营,出现了许多大商贾。

政府直接控制对外贸易,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上海、温州、杭州、广州设立市舶司,外国商船返航,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出口的物资有生丝、花绢、缎绢、金锦、麻布、棉布、花瓶、漆盘、陶瓷器、金、银、铁器、漆器、药材;进口的商品有珍宝、象牙、犀、钻石、木材等等。总的看,整个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大都(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国外运来的价钱昂贵的珍品和各种商品之多,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与之相比。来自各地的货物,川流不息。仅丝一项,每天进城的有成千车。还有不少丝织品。”除了大

都(北京)外,全国各地还有杭州、苏州、广州、泉州、扬州、镇江、开封等地。元朝的商业操纵在政府、贵族、官僚、大商人手中,政府规定,金、银、铜、铁、盐、茶、水银、矾、铅、锡、酒、醋、农具,实行专卖,政府抽利。寺院、道观也经营商业,从中取利。诸王、后妃、公主、驸马、大臣,通过其奴仆进行商业活动。民间大商人非常富有,有人说:“人生不愿万户候,但愿盐利淮西头。”讲的就是当时盐业商人的情况。当时国内南北物资交流畅通,从南运北的商品有米、麦、绸缎、棉布、陶瓷。从北运南的商品有北方土产和来自西域的商品。由于蒙古族当时统治的地域幅员辽阔,也就造成元朝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交往,是继唐朝之后又一个比较频繁的时期,对当时整个当时亚洲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采取官营政策,并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但实际上私商入海贸易的仍然很多,政府始终无法禁绝。元代海外贸易输出入商品,大体上与宋代相同。但奴隶贸易却有相当规模,贩运进口的有“黑厮”和“高丽奴”。

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地位重要,水陆交通便利,驿站最多,不但是南方国内商业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江浙行中书省居各行中书省征收的商税和酒醋课的第一位,城内中外商民荟萃,住有不少埃及人和突厥人,还有古印度等国富商所建的大厦。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货物的运输量十分巨大,泉州的税收仅次于前朝首都杭州。然而在元朝末年色目军爆发亦思巴奚兵乱,导致外侨大量撤离,对外贸易中断而衰。大都(今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在原来中都城的东北方建立新城,规模宏大,是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也是陆路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多在此聚居,人口稠密,城厢内外街道纵横,商肆栉比鳞次,工商业很繁荣,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

3.洋务运动中主要军事工业的介绍以及贡献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

的。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 办了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一)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创设于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美商在上海的旗记铁厂,该厂机器设备比较齐全,可以修造轮船和枪炮。以此为基础,合并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两所炮局,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大规模。主要制造枪支、大炮、弹药,同时也生产钢铁和制造轮船。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的军队。

(二)福州船政局。1866年由左宗棠创设于福州马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6月,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议定自船厂开工之日起,5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从建厂到1895年,共造船36艘,造船技术也逐步有所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人才。

(三)金陵机器局。1865年由李鸿章建于南京,其前身是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由苏州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称为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产品大部分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三省。

(四)天津机器局。1866年,奕?奏准在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策划。次年,崇厚建立了天津机器局。这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在城东贾家沽,号称东局;继在城南海光寺设立分厂,号称西局。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天津机器局,从江南制造局调来的沈保靖总理局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其产品主要供应直隶、东北及江南各地淮系水陆军。

(五)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创建。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原定在广州创办枪炮厂,并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在德国购买机器。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厂址移至湖北汉阳。1891年开始购地建厂,1893年建成。湖北枪炮厂在当时的军事企业中,规模庞大,设备最新,但建厂工程进展缓慢。因张之洞将该厂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汉阳铁厂,致使枪炮厂的生产大受影响。

4.中共在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些是正确的;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四)大跃进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一次尝试、实践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大跃进”,反却导致了挫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导致失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大跃进”运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次,“大跃进”运动说明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再次,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的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仍然认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面红旗”仍是完全肯定的,因此,七千人大会对经验教 训的总结、错误的纠正,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三.论述题

1.两宋的史学成就

一、通史著作,成果斐然

宋代史学著作卷帙浩繁,在大型通史的编修方面,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果。重要的大型通史著作有《资治通鉴》、《通志》等。

二、当代史编修,成就显著

宋政府设置专门的史官,分别纂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内容都比前代详细。《宋会要辑稿》,是清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原书有2200多卷;辑本有500卷,其中十分之七八的史料都是《宋史》中没有的,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制度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宋朝政府设立会要所编修本朝会要,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宋代史学家私人编写的当代史,数量更多,比较杰出的有下面几种。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九朝史事,原书已经散佚,现存清人辑本。李焘花费四十年时间,写成此书。《长编》考论详细,把异同诸说附于正文之下,体例上模仿了《资治通鉴》。南宋思想家叶适称它是《春秋》以后第一部由当代人写当代事的历史巨著。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此书是续李焘的《长编》而作。原书已经散佚,现存辑本。李心传还著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专门记载南宋前期典章制度,名为“杂记”,体例实同“会要”,史料价值很高。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记载了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战和关系,书中广泛搜罗了当时政府和私人对于宋金关系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加以编次。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史料来源于亲历者、当事人的亲手记录,徐梦莘照录原文,使其“是非并见,同异互存”。其中,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于民情风俗,也多有记载。

三、方志与类书

宋代,志书大量出现,编纂体例也渐趋完备,山川、疆域、名胜、职官、建置、赋税、物产、乡里、人物、金石、艺文、灾异等,无不包含。地方性的志书比较出名的有《吴郡志》、《长乐志》、《新安志》、《剡录》、《乾道临安志》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也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史著作。全国性的志书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

四、金石学的成就

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开辟的史学新领域。主要的金石学著作有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以及黄伯思的《金石题跋》。南宋有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遵的《泉志》,洪适的《隶释》。这些为史籍的重新考订提供了新的材料。

2.明代中外关系发展的状况

提示:郑和下西洋、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戚继光抗倭,蒙古通商,与朝鲜抗日

3.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内各团体对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不同主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各界对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救济、复兴农村的办法和措施,使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学界范围而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1.乡村建设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陶行知的晓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梁漱溟的邹平村治,黄炎培的徐公桥职业教育以及高阳、俞庆棠的无锡民众教育,冯和法等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

2.地方军阀的主张:如阎锡山提出的《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提出由公所发行天利公债,收买全村土地为村公有,划分为若干分地,分给农民耕作。

3.第三党的主张:第三党在《政治主张》中规定: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具体方案与程序,由国民会议决定土地法,确定农户占有土地的最高额与最低额。没收一切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但是农民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

4.共产党的主张:1931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5.国民党的主张: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宣称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把土地分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部分,以维护国民党政权掠夺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占有私有土地的权益。

?

2019暨南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2.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秦在夺取巴蜀之地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岷江,分岷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 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秦律

秦代法律的总称。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颁行秦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秦二世即位后,又修订了秦朝的律令。《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据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秦律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秦律有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并且基本上是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秦律为以后的汉律所继承。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 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5.清流派

洋务运动时期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的集团。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光绪继位。在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南北两派。南派首领为沈桂芬,他与奕关系密切,属洋务派。北派首领为李鸿藻,与倭仁等关系密切,属顽固派。洋务派在军机处占多数,李鸿藻就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抨击权贵,号称“清流”。张之洞、张佩纶都是清流派。慈禧利用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文祥和沈桂芬去世后,李鸿藻势力加强。清流派对洋务并不都反对,也不是固定不变,张之洞后来成为洋务派首领。

6.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大会战。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侦察,当场被中国军队击毙。8月12日,日本舰队云集上海。8月13日上午,日军越界强占八字桥,进攻闸北。14日,中方发表声明宣言自卫。日本先后4次增加兵力,共30万人,中国则调动了70万军队。张治中、陈诚先后担任前线总指挥。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土守卫四行仓库与敌人激战4昼夜,堪称壮举。中国军队坚持了3个月,毙伤敌人约5万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7.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简答题

1.简述五代

所谓五代,是指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短命的王朝,即梁、唐、晋、汉、周。 由于这些国名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一般在五代国名前冠以“后”字,以区别于以前各朝。五代计53年(907年一960年)。

(一)后梁。后梁为朱温所建。朱温本为黄巢部将,降唐后封为同华节度使,赐名全忠。随后逐渐扫除了今华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并一举铲灭宦官集团,于天祐四年(907年)灭唐建后梁,是为后梁太祖,都汴(今河南开封)。后梁中后期,大小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大大损耗了国力。923年被后唐所灭。

(二)后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沙陀人李克用死,子存勖继晋王位,与后梁进 行了长期的战争。梁龙德三年(923年)存勖称帝于魏州(河北大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建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出兵攻灭前蜀。庄宗为政暴虐,重敛急征。四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借魏州兵变力量攻入开 封,存勖在洛阳为乱兵所杀。嗣源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元天成。明宗颇有政绩,废除庄宗弊政,局面有所好转。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故,子从厚继位,不久为嗣源养子从珂起兵所杀。清泰三年(936年)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灭后唐。

(三)后晋。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岁贡帛三十万匹,因此,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同年,石敬瑭攻入洛阳,灭后唐,迁都开封。天福七年 (942年),石敬瑭病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重贵在大臣景延广等影响下,奴事契丹的态度有所改变,契丹于开运元年(944年)、二年二次南侵,均为后晋军士击退,三年,重贵任其姑父杜威为元帅,抵御契丹,杜威却与契丹勾结,引契丹军南下攻入开封,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国号为辽,后晋亡。

(四)后汉。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是沙陀族人,原是石敬瑭的心腹,曾任后晋的河东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但仍用晋的国号与年号。 同年,契丹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即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950年,郭威统兵回京,夺取了政权。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汉仅存四年即灭亡。

(五)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号为周,都开封,史称“后周”。郭 威即位后,着手改革弊政。显得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 世宗。他继续革新政治,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并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显德七年(960 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周灭亡。

2.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元朝的商业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政府对许多商品进行垄断,垄断形式不同,部分金、银、铜、铁、盐由政府直接经营;茶、铅、锡由政府卖给商人经营;酒、醋、农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业主经营,政府抽分。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手中的特权,也从事经商活动。色目商人资金,善于经营,出现了许多大商贾。

政府直接控制对外贸易,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上海、温州、杭州、广州设立市舶司,外国商船返航,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出口的物资有生丝、花绢、缎绢、金锦、麻布、棉布、花瓶、漆盘、陶瓷器、金、银、铁器、漆器、药材;进口的商品有珍宝、象牙、犀、钻石、木材等等。总的看,整个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大都(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国外运来的价钱昂贵的珍品和各种商品之多,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与之相比。来自各地的货物,川流不息。仅丝一项,每天进城的有成千车。还有不少丝织品。”除了大都(北京)外,全国各地还有杭州、苏州、广州、泉州、扬州、镇江、开封等地。元朝的商业操纵在政府、贵族、官僚、大商人手中,政府规定,金、银、铜、铁、盐、茶、水银、矾、铅、锡、酒、醋、农具,实行专卖,政府抽利。寺院、道观也经营商业,从中取利。诸王、后妃、公主、驸马、大臣,通过其奴仆进行商业活动。民间大商人非常富有,有人说:“人生不愿万户候,但愿盐利淮西头。”讲的就是当时盐业商人的情况。当时国内南北物资交流畅通,从南运北的商品有米、麦、绸缎、棉布、陶瓷。从北运南的商品有北方土产和来自西域的商品。由于蒙古族当时统治的地域幅员辽阔,也就造成元朝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交往,是继唐朝之后又一个比较频繁的时期,对当时整个当时亚洲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采取官营政策,并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但实际上私商入海贸易的仍然很多,政府始终无法禁绝。元代海外贸易输出入商品,大体上与宋代相同。但奴隶贸易却有相当规模,贩运进口的有“黑厮”和“高丽奴”。

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地位重要,水陆交通便利,驿站最多,不但是南方国内商业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江浙行中书省居各行中书省征收的商税和酒醋课的第一位,城内中外商民荟萃,住有不少埃及人和突厥人,还有古印度等国富商所建的大厦。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货物的运输量十分巨大,泉州的税收仅次于前朝首都杭州。然而在元朝末年色目军爆发亦思巴奚兵乱,导致外侨大量撤离,对外贸易中断而衰。大都(今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在原来中都城的东北方建立新城,规模宏大,是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也是陆路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多在此聚居,人口稠密,城厢内外街道纵横,商肆栉比鳞次,工商业很繁荣,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

3.洋务运动中主要军事工业的介绍以及贡献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 办了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一)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创设于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美商在上海的旗记铁厂,该厂机器设备比较齐全,可以修造轮船和枪炮。以此为基础,合并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两所炮局,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大规模。主要制造枪支、大炮、弹药,同时也生产钢铁和制造轮船。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的军队。

(二)福州船政局。1866年由左宗棠创设于福州马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6月,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议定自船厂开工之日起,5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从建厂到1895年,共造船36艘,造船技术也逐步有所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人才。

(三)金陵机器局。1865年由李鸿章建于南京,其前身是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由苏州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称为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产品大部分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三省。

(四)天津机器局。1866年,奕?奏准在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策划。次年,崇厚建立了天津机器局。这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在城东贾家沽,号称东局;继在城南海光寺设立分厂,号称西局。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天津机器局,从江南制造局调来的沈保靖总理局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其产品主要供应直隶、东北及江南各地淮系水陆军。

(五)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创建。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原定在广州创办枪炮厂,并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在德国购买机器。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厂址移至湖北汉阳。1891年开始购地建厂,1893年建成。湖北枪炮厂在当时的军事企业中,规模庞大,设备最新,但建厂工程进展缓慢。因张之洞将该厂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汉阳铁厂,致使枪炮厂的生产大受影响。

4.中共在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些是正确的;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四)大跃进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一次尝试、实践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大跃进”,反却导致了挫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导致失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大跃进”运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次,“大跃进”运动说明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再次,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的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仍然认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面红旗”仍是完全肯定的,因此,七千人大会对经验教 训的总结、错误的纠正,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三.论述题

1.两宋的史学成就

一、通史著作,成果斐然

宋代史学著作卷帙浩繁,在大型通史的编修方面,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果。重要的大型通史著作有《资治通鉴》、《通志》等。

二、当代史编修,成就显著

宋政府设置专门的史官,分别纂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内容都比前代详细。《宋会要辑稿》,是清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原书有2200多卷;辑本有500卷,其中十分之七八的史料都是《宋史》中没有的,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制度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宋朝政府设立会要所编修本朝会要,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宋代史学家私人编写的当代史,数量更多,比较杰出的有下面几种。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九朝史事,原书已经散佚,现存清人辑本。李焘花费四十年时间,写成此书。《长编》考论详细,把异同诸说附于正文之下,体例上模仿了《资治通鉴》。南宋思想家叶适称它是《春秋》以后第一部由当代人写当代事的历史巨著。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此书是续李焘的《长编》而作。原书已经散佚,现存辑本。李心传还著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专门记载南宋前期典章制度,名为“杂记”,体例实同“会要”,史料价值很高。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记载了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战和关系,书中广泛搜罗了当时政府和私人对于宋金关系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加以编次。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史料来源于亲历者、当事人的亲手记录,徐梦莘照录原文,使其“是非并见,同异互存”。其中,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于民情风俗,也多有记载。

三、方志与类书

宋代,志书大量出现,编纂体例也渐趋完备,山川、疆域、名胜、职官、建置、赋税、物产、乡里、人物、金石、艺文、灾异等,无不包含。地方性的志书比较出名的有《吴郡志》、《长乐志》、《新安志》、《剡录》、《乾道临安志》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也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史著作。全国性的志书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

四、金石学的成就

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开辟的史学新领域。主要的金石学著作有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以及黄伯思的《金石题跋》。南宋有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遵的《泉志》,洪适的《隶释》。这些为史籍的重新考订提供了新的材料。

2.明代中外关系发展的状况

提示:郑和下西洋、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戚继光抗倭,蒙古通商,与朝鲜抗日

3.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内各团体对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不同主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各界对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救济、复兴农村的办法和措施,使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学界范围而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1.乡村建设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派,陶行知的晓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梁漱溟的邹平村治,黄炎培的徐公桥职业教育以及高阳、俞庆棠的无锡民众教育,冯和法等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

2.地方军阀的主张:如阎锡山提出的《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提出由公所发行天利公债,收买全村土地为村公有,划分为若干分地,分给农民耕作。

3.第三党的主张:第三党在《政治主张》中规定: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具体方案与程序,由国民会议决定土地法,确定农户占有土地的最高额与最低额。没收一切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但是农民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

4.共产党的主张:1931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5.国民党的主张: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宣称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把土地分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部分,以维护国民党政权掠夺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占有私有土地的权益。

?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