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复试

假如用高管思维去备战24年考研

所以即便大家不考公大,也不妨用管理学的思维去备考,to think outside the box,这还会成就你的系统思维能力。

而当你站在更高维度审视时,那些备考中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捋顺,备考中最常见的4个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如何思考,而解决问题需要你身体力行。况且,世外高人嘛,通常说话也只说一半,因为。

Part 1 | 考情如何

这里你就搞清四个字:警校考研。

给大家引进个“PESTEL模型”,这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其中每个字母代表一种分析因素,如下图。

为方便理解,咱们直接从字面意思入手,就像日常练习题一样,我先带着大家试几个。

如“政治因素”,可以延伸到考研政策。例如能参加联考的研究生专业有哪些?报考条件都是什么?而“经济因素”,便是权衡备考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以及上岸后的奖学金、就业收益。再如“社会文化因素”,可以是警务系统中研究生学历是否吃香?某地区对哪所院校认可度更高?

我解释起来挺多,其实你思考时也就是一念之间。这也是我们一直力求的: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学生。

大家沿着这个思路,自己就能梳理出考情概况。这时你再去上网搜索,是不是明朗多了?所以知识很有用啊!它还能帮你鉴别,是不是有人在胡说八道。

当然,任何疑问,也可以随时来问我们这些老司机,警研君这里资源绝对可以,管理本身也是要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而考情嘛,就像那条河,奥特曼觉得水浅,佩奇觉得水深,所以肯定是要吓退一部分人的,当然也会让一部分人更坚定。

在这之后,最大的难题是:

Part 2 | 我怎么选

这里再引入个小工具,“STP战略”。

这个STP太神奇了,很多人没意识到,它已渗透到生活中了。比如常说的“大数据”,就是平台系统对你的STP,下面我一说你就懂了。

(1)“S”,警校考研市场细分。

院校上,公大、警院、警大3个学校;专业上,公安学、公安技术学两个方向;是否双一流、小分线是否上浮…

细分变量多种多样,你分完就放在那里不着急动。

(2)“T”,目标院校和专业的选择。

这咋选?咱们接着引入另一个工具,“SWOT分析法”,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PS】管理学就喜欢这种命名方式,简单粗暴却玄之又玄。

(SW)自己的长短板:自我认知与判断。

比如,是否符合专项计划条件?思维偏好怎样?是否跨考、专业课底子咋样?…

(OT)外部机遇与挑战:分析竞争环境。

比如,哪个学校报录比高?哪个专业对女生友好

?今年扩不扩招?别人何时开始备考的?…

(3)给自己个“P”,定位自己。

比如是高分打榜,还是平稳上岸,或是简单试水。

很多同学不太敢P自己,怕P放得不准,总来找我P他们。其实心里都会有个轮廓,毕竟自己最懂自己。

一番系统STP后,你会得出一句简单的话:

我要考某校某专业,做一名怎样的考生。

如此一来,方向就清晰了,就要规划研路行程了。

Part 3 | 怎么规划

管理学上通常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

那么各个阶段的目标如何规划?这里再引入一个目标管理的小工具:SMART原则。

我猜你们在辨认每个单词…

敲黑板再强调一下,规划该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有明确时限的,字字珠玑。

(1)怎么算具体?

计划复习英语,这不具体;计划背单词,就具体了。指令明确了,才会心无旁骛地高效执行。具体也是相对的,没必要去钻牛角尖儿,其小无内嘛。

(2)怎么算可以衡量?

计划背50个单词、背P1-P4的单词,都能衡量。咱们警校经常提“量化考核”,这里也是,要量化你的计划。

(3)怎么算可以达到?

比如计划1天背1000个单词。这怎么说呢,做挺好,但是不要再做了。备考最怕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能走到最后。

(4)怎么算有相关性?

英语不止要背单词吧?你不止要学英语一科吧?你一天不止要学习吧?这不就关联起来了么?

(5)怎么算有明确时限?

我们常说,有效的管理不仅要系统思考,还要时间管理。

50个单词要在1小时拿下,这就是明确的时限;今日事今日毕,这也是。说白了,要对自己狠一点,别啥事儿都给自己留个退路。

计划就是要执行的,不然计划就成了笑话,考研就成了梦话。

如果你耐心读到了这里,那么恭喜你,理解得很快!

管理上常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只是,光学得快还不够,学以致用才是真本事。咱们接着说说:

Part 4 | 如何执行

我们同事常说“干就完了”,深表赞同。只是这里,咱们还是引入管理学中,控制的过程相关知识点细说说,就三步:

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1)确立标准:啥样算好?

比如,数学课后题都能做出来,算好吗?阅读基本能看懂,算好吗?等等,要有个衡量标准,进而进行下一步。

大家备考时长、学习方法等等都不同,自然衡量标准也不同,千万别傻乎乎地啥都模仿别人。

(2)衡量成效:我做的好不好?

我们整个教学周期,都在助力学生明确标准,又在衡量成效。比如日常提问,检测每一步走的好不好;定期模考,跟踪这段路走的好不好。

教育真的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多年后我才发现这个“推”用得很恰当,能让学生自己往前“飘”,但是纯“拉”就不成了,云会“散开”。

(3)纠正偏差:改正和提升。

我看到我们年轻的“导师”们都很有方法,会给学生总结提问和错题情况。

不得不说,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会归纳总结,总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摔倒,这真的需要有明眼人,扶一把了。

同学们,

肤浅而庞杂的知识,只是提供聊资;而专业的系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你的资源和财富,所以大家学习,一定学到点子上。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