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考研复试

发论文、做实验,毕业压力让研究生成为精神疾病易发人群!代表委员…

今年考研行情,如很多人之前预料的一样,水涨船高!

目前,全国34所自划线院校复试分数线已经全部出炉。多所高校分数线上涨,部分专业突破400分!不少考生直言,起初以为自己成绩还不错,分数线出来后才发现只是自己的“错觉”,高分者比比皆是。

考研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但考研这件事本身,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引发争议。

今年全国两会会场,不少代表和委员围绕考研与研究生培养,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不得不说,这两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考期间多次发生出错试题、试题泄露等事件,现行的研究生招考制度并不能让人满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建议,现行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应统筹考虑本科人才培养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有机统一。

张改平注意到,为追求就业率或考研率,在大学里,一些教师对准备考研的本科生旷课或课上备战考研等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考研学生开绿灯甚至考试“放水”。本科四年实则成了二至三年读本、一年至两年考研,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

而且,硕士入学考试的公共科目由国家统一命题,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命题,但是考试却由具体考点承担。试卷的投递、安全保管、分发和回收等环节众多,给考务组织部门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张改平建议,统筹考虑本科人才培养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优化初试,强化复试,构建“国考+校试”的两段考试模式。国考方面,建议参加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及符合相关条件的社会考生;科目包括英语、政治、数学、科技写作,一年考一次,建议安排在9月第一周周末举行,方便学生利用暑假备考;成绩有效期可设定为2~3年,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合格证书。

校试方面,建议参加对象为大四学生及符合相关条件的社会考生;考核方式为笔试、面试联考,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能力,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外语听说能力、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创新情神与创新能力等;一年一次,建议安排在每年3月份的周末,以方便学生利用寒假复习备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郭长

刚今年也提交议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观点更为“激进”一些。他呼吁:建议取消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将招生考试自主权下放高校。在他看来,考研全国统考的制度,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比如,导致高等教育的应试化趋势,“许多高校学生成了‘考研专业户’,大学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延伸,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

此外,从2019年研究生考试初试阶段出现的事故、问题来看,全国统考的制度还容易把一些小差错无限放大。

对此,郭长刚建议,应该参考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方式,取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制度,将招生考试的自主权下放给各大高校。

除了招考,在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计上,也有优化、提升之处。

“高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无相应的法律依据,既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学术不端,并影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建议,应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

在胡卫看来,研究生为了在毕业前有限的时间内发表学术论文,往往只能选择热门的大众化的、迎合学术期刊的口味的、短平快的课题,并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学术不端,“在毕业、就业、生活的压力下,有些研究生为了毕业,不择手段地进行论文剽窃、数据造假,以图蒙混过关‘混文凭’。

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教育长期性和创新偶然性的规律,因为实验、毕业压力大,研究生已成为精神疾病的易发人群”。

胡卫认为,当前的一个着力点,应是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主,并建立学位申请人的权利救济制度。

具体来讲,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通过对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并且应把“学位论文答辩合格”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

对博士生,则可额外要求多种形式的创造性成果,如论文、专利、会议报告等,但不限定于“发表论文”。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